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菊》郑谷的诗词欣赏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录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析三四句中湿满两字给人带来的感受?

题目详情
《菊》郑谷的诗词欣赏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录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析三四句中湿满两字给人带来的感受?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看了 《菊》郑谷的诗词欣赏王孙莫把...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我要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怎么给.我要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烟雾八两  2020-05-17 …

一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一家包子店,包子店老板给他出了一道题目,如果答对就能考中状元。一共有十笼包子每  2020-06-03 …

幽丛不盈尺,空谷为谁芳.“幽丛不盈尺,空谷为谁芳”以这个句子帮忙给个两字网名,网名第一个要是“兰”  2020-06-25 …

有十笼包子,每笼十个包子,每个包子重一两,其中有一笼只有九两,给你一把称,请问称几次能把九两的那笼  2020-06-26 …

九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都装着一样大小的金条.其中有一箱金条是假的,真金条每个一斤,假金条每个九两,比  2020-07-10 …

这是庄子的《秋水》里的一题,“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2020-07-29 …

一个读音选自庄子的秋水当中有一句:“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卒本来有两种读音:cu(第四  2020-07-29 …

关于沟谷的叙述,正确的是A.沟谷流水的溯源侵蚀,使沟谷延长B.沟谷流水的下蚀,使沟谷不断加宽C.沟谷  2020-12-18 …

论文可给九十分,只给你五分,其中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都给罗素.鲁迅的话的真论  2020-12-23 …

当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发育成为河谷.(判断对错)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