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古乐”与“新乐”据《乐记》记载,战国初魏文侯曾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里的“古

题目详情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

“古乐”与“新乐”

  据《乐记》记载,战国初魏文侯曾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里的“古乐”,指的是上古的《韶》、《武》等雅乐;“ 郑卫之音 ”,①是指当时流行的民间“新乐”,即 桑间濮上男女幽会求爱之类的歌乐 。②这位魏文侯也还老实得可爱,在雅士面前,并不隐瞒自己爱听“流行的”而不爱听“古典的”俗趣。孔子则特别钟爱古乐,他欣赏“尽善尽美”的《韶》乐后,竟“三月不知肉味”。对于郑卫之音他极为反感,所谓“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而后荀子和《乐记》也把郑卫之音贬为“使人心淫”的“乱世之音”。古代没有录音技术,这种“乱世之音”的音响效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郑卫之音的歌词文字却留传不少。相传孔子删订过的三百篇诗中, 《郑风》、《卫风》 ③共计60篇,约占全书1/5。按照朱熹所统计,其中 “淫奔之诗” ④有二三十篇。足见孔夫子对 郑卫之风 ⑤也还相当宽容,并不完全以个人好恶而定取舍。

  人心之喜新厌旧,引起艺术无休止的变化。考之于戏剧史,就足以为证。戏曲声腔于元代重北曲,明代中期则已盛行南曲系统的海盐腔,昆山腔方兴起时,也只流播于民间歌儿之口,并未登富贵之家的大雅之堂,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就完全成为古奥的“雅都”,听者“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而逐渐兴起于民间的“花部”诸地方声腔剧种,“虽妇孺亦能解”,也就深受百姓欢迎。明代戏剧理论家王骥德曾称:“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当非虚妄之论。

  这一切说怪不怪。凡流行艺术,总是社会心理刺激的结果,在特定时间里,显得通俗易懂,与众人情趣相合,自然易于为当时民众所接受所喜爱。古典艺术则是过去某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兴盛时的那种群众心理原状已不复存在,而艺术上也愈来愈显得典雅甚或艰深。这种距离感常使未受专门训练的一般人感到不亲切、不解渴。

1.从第1段中筛选相关信息,概述孔子、荀子、魏文侯对待“古乐”的态度

(1)孔子的态度可分为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态度为:________________

(3)魏文侯坦率地说:“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揭示出下面3个句子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涵义

(1) 恶郑声 之乱雅乐也

(2) 淫奔 之诗

(3)这种 距离感 常使未受专门训练的一般人感到 不亲切 不解渴

答:(1) 恶郑声 :________________

(2) 淫奔 :________________

(3)① 距离感 :________________

不亲切 不解渴 :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有5个画线语句,以“郑卫之音”发端,以“郑卫之风”煞尾。请以“=”、“>”、“<”等符号标明5个概念间的关系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魏文侯在孔子面前毫不隐瞒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好恶——朝堂上听古典音乐,光想瞌睡;而听民间流行歌曲则不知疲倦。

B.孔子钟爱古乐,认为他们“尽善尽美”,甚至欣赏了一场“雅乐”——《韶》后,竟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

C.孔子尽管对“郑卫之音”极为反感,讨厌它们扰乱了“雅乐”;然而,他在删订《诗三百篇》时,却表现出对郑卫之风的极大宽容。

D.人心喜新厌旧,从而刺激了艺术无休止的变化。也难怪明代戏剧家兼戏剧理论家李渔会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了。

E.流行艺术,因其通俗易懂与百姓情趣相合,才“流行”开来;而古典艺术因其未能代表群众心理,而使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感到不亲切,不解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1)孔子的态度可分为两点;   ①特别钟爱,欣赏《韶》后,竟“三月不知肉味”;   ②删订《诗经》时,选郑、卫“国风”60篇,约占全书1/5,足见对“郑卫之风”的宽容。   (2)荀子的态度为:贬斥郑卫之音为使人心淫的“乱世之音”。   (3)魏文侯坦率地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2.(1)恶郑声:这是从音乐的角度表达孔子对郑音的厌恶之情;   (2)淫奔: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表达朱熹筛选郑音的标准;   (3)①距离感:这是从艺术与心理两个角度所形成的感受;   ②不亲切、不解渴:这是指“未受专门训练的一般人”对古典艺术所形成的感受。   3.   4.BC。这二项的表述,均来自原文第1段,将相关语句做了筛选与对接。   A项的失误,在于将孔子的学生夏说成了孔子;   D项的失误,在于将王骥德错安到了李渔头上;   E项的失误,在于与原文相悖——原文说“古典艺术兴盛时的那种群众心理原状已不复存在”,并未说什么“未能代表群众心理”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