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和王中丞闻琴南朝齐谢朓凉风吹月露,圆景①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②,蹉跎江海心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王中丞闻琴
【南朝齐】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①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②,蹉跎江海心。【注】①圆景:指月光。②容与:徘徊、踌躇不进。
(1)这首诗前六句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王中丞闻琴
【南朝齐】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①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②,蹉跎江海心。【注】①圆景:指月光。②容与:徘徊、踌躇不进。
(1)这首诗前六句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写音乐的诗,但诗人并没有把重点放在直接描写 琴声之上,而是从外围入手, 渲染烘托“闻琴”的气氛,刻画诗人的主观感受. “凉风” “月露” “清阴”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吹” “动”两个动词是以动衬静,更突出了月夜的幽静. “蕙风入怀抱” 是双关,既写秋夜中弥漫香气的和风,又写人听到琴声后的愉悦与陶醉. “萧瑟 满林听,轻呜响涧音” 是对琴声的正面描写,突出了琴声的美妙与清雅.最后两句是由 “闻 琴”引起的感慨.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诗的意境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环境清幽, 琴声清雅,诗人意兴清逸. 如此的景色,如此的琴乐,顿时让诗人神远心驰,大发感慨:不要再犹豫与拖延了,赶快隐居吧,否则便会消磨了清逸的意兴,错失了归隐的良机.
答案:
(1)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 (3 分) (或 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侧面描写音乐之动人. )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风声,又如涧水发出的 淙淙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3 分)
(2)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的感慨. (3 分)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 了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他产生了隐逸之意.(2 分)
赏析:
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诗的意境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环境清幽, 琴声清雅,诗人意兴清逸. 如此的景色,如此的琴乐,顿时让诗人神远心驰,大发感慨:不要再犹豫与拖延了,赶快隐居吧,否则便会消磨了清逸的意兴,错失了归隐的良机.
答案:
(1)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 (3 分) (或 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侧面描写音乐之动人. )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风声,又如涧水发出的 淙淙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3 分)
(2)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的感慨. (3 分)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 了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他产生了隐逸之意.(2 分)
赏析:
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 2020-05-1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王室是英国的象征。不过,尊严的女王也不妨给开幕式演出 2020-05-16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棘手的问题,是派富有工作经验但魄力略显不足 2020-06-21 …
一份稿件,王敏录入了五分之二,还剩三万字.这份稿件有多少字?(应用题列方成) 2020-06-2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 2020-06-29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徐悲鸿将中西美学精华__为一炉。(2)王老七十五, 2020-06-30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棘手的问题,是派富有工作经验但魄力略显不足的 2020-11-30 …
数学题,列方程并解答小王和小李的问题小赵和小王交流暑假活动,小赵说:“我外出一星期,七天的日期数之和 2020-12-12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2005年11月14日,王大绩老师为我校师生作了《 2020-12-20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 2021-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