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妹.告诉我下这个的意思要是知道整首古诗也告诉我下.

题目详情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妹.
告诉我下这个的意思要是知道整首古诗也告诉我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赏析】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该是何等样的妙品啊,“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
看了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2020-05-14 …

古诗(整首诗,我不要句子)含有景的古诗 含有爱的古诗 写出精神的古诗 含有母爱的古诗 含有友情的古  2020-05-17 …

谁能告诉我语句优美的一首古诗,明天要用!  2020-05-20 …

形容春天光照时间长,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的古诗今天要急用,我会给悬赏分的  2020-05-22 …

闽中秋思作者: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1)诗的前两  2020-06-09 …

(判断对或错)1、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诗中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2、江畔独步寻花主要采用的是  2020-06-11 …

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  2020-06-25 …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阅读答案!急急急急急急急!!!帮帮忙,明天要交了!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  2020-11-20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  2020-12-27 …

写诗文,要赏析5句写春的诗句.还要我们自己写主题是“秋”的诗文(不知道是不是叫诗文,就是跟何其芳的《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