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并回答问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
题目详情
阅读并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 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顺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小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意对即可)2.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足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慰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足“智”,而是真正的“愚”。(意对即可)3.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问长。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看了 阅读并回答问题。北山愚公者,...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事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事例.人与动物和谐的事例.特别是人与人,一定要有哦!(最好 2020-05-17 …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尽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020-06-22 …
第34题(2.0)分多选题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人与自然 2020-07-14 …
写作能力考查。父母之间、儿女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理 2020-11-06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时代的发展呼唤和谐。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增进理解,加强合作 2020-11-22 …
时代的发展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增进理解,加强合作;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彼此相互 2020-11-22 …
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而是 2020-12-23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按要求作文。曾听到有人呼喊过“理解万岁”。是的,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人与人之间、人与 2021-01-05 …
社会公德涵盖了().A、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021-01-09 …
名著阅读。(1)《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这部小说的姊妹篇是《》,两部小说既有相关性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