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
1.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②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②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③手中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通过描述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劳动力的匮乏,劳动工具的简陋,运土路程的遥远,来侧面烘托愚公移山的艰难。 4.①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的,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对愚公移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是在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的。“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②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5.愚公认为,即便自己死了,还有儿子,而且以后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是不可能再长大增高了,所以山是肯定能被搬走的,所以他坚持移山。 6.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至于作者为什么写一个孩子来相助而不写大人,则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7.河曲智叟亡以应。 8.略 |
校图书室借出347本图书后,还剩489本,现在又还回258本,现在图书室还有多少本书? 2020-04-25 …
我明白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领土,在马关条约时随台湾割给日本,而在1945年日本归还了台湾.而澎湖列岛 2020-05-14 …
图书室借出471本书后,还剩307本,又还回195本,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书 2020-05-22 …
图书室借出456本图书,还剩207本,现在又还回285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 2020-06-14 …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蓉少时 2020-06-20 …
(1)请你测量一册七年级数学课本的厚度,然后判断100万册这样的课本叠在一起,有多高?(2)如果你 2020-07-07 …
图书室借出456本图书,还剩207本,现在又还回285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 2020-07-18 …
你们把它们变作苍白可怖的标本,而我却要让人们感到他们的鲜活可爱;你们在解剖室和随时间研究,我却在蓝天 2020-11-02 …
同学们在课间休息时互相在教室里谈话比在操场上听起来响亮,是因为()A.在操场能够产生回声,而在教室里 2020-11-28 …
阅览室书架上第一层有24本书,第二层有16本,现在要第二层拿出多少本放在阅览室书架上第一层有24本书 2020-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