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 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 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为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 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成婚。
(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
A.普责天下谱牒 责:责备 B.或乖礼义之风 乖:违背
C.不敦匹嫡之仪 敦:勉励 D.或矜其旧望 矜: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
A.以多为贵 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B.论数定约,同于市贾 名不著于州闾
C.忠贤者褒进 我今定氏族者
D.为其世代衰微 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B.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C.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D.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___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___
(6)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 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 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为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 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成婚。
(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
A.普责天下谱牒 责:责备 B.或乖礼义之风 乖:违背
C.不敦匹嫡之仪 敦:勉励 D.或矜其旧望 矜: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
A.以多为贵 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B.论数定约,同于市贾 名不著于州闾
C.忠贤者褒进 我今定氏族者
D.为其世代衰微 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B.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C.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D.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___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___
(6)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A.责:寻求.C.敦:重视.D.矜:夸耀.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责”后面的宾语“谱牒”,如译为“责备”,搭配不当,“敦”后面的宾语是“礼仪”,如译为“勉励”,搭配不当,“矜”可结合《陈情表》译为“夸耀”.
(2)把,介词.B.和,与,介词/在,介词.C.“…的人”,助词/“…的原因”,助词.D.因为,连词/是,动词.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3)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不论数代已前(转换对象)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承接)宜一量定(转化对象)用为永则.
(4)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有亏名教的风气也未必彻底革除.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5)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属--这类人,宁--难道.迄--到,已--废止,紊--乱了,亏--败坏.
(6)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答案
(1)B
(2)A
(3)C
(4)D
(5)①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3分.“属”“宁”各1分,大意1分.)
②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4分.“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6)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这个量定等级的标准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诏书说:“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自从北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1)A.责:寻求.C.敦:重视.D.矜:夸耀.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责”后面的宾语“谱牒”,如译为“责备”,搭配不当,“敦”后面的宾语是“礼仪”,如译为“勉励”,搭配不当,“矜”可结合《陈情表》译为“夸耀”.
(2)把,介词.B.和,与,介词/在,介词.C.“…的人”,助词/“…的原因”,助词.D.因为,连词/是,动词.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3)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不论数代已前(转换对象)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承接)宜一量定(转化对象)用为永则.
(4)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有亏名教的风气也未必彻底革除.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5)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属--这类人,宁--难道.迄--到,已--废止,紊--乱了,亏--败坏.
(6)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答案
(1)B
(2)A
(3)C
(4)D
(5)①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3分.“属”“宁”各1分,大意1分.)
②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4分.“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6)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这个量定等级的标准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诏书说:“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自从北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一厝朔东的读音? 2020-06-14 …
下列语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 2020-06-15 …
借东西有一次,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夜读困倦了,让书童到附近的寺里借东西,却又不说借什么,只是嘱咐书童要 2020-06-28 …
传说,苏轼与寺庙里的和尚关系很好。一天,他让书童戴上草帽,穿着木鞋,到寺庙里取一样东西。书童问取什 2020-07-10 …
读下面的小故事.回答问题。少年苏东坡读书识字很多,因此十分骄傲,他在自己门上写了一副对联——识尽天下 2020-11-07 …
在线求指导:读下面的小故事.回答读下面的小故事.回答问题.少年苏东坡读书识字很多,因此十分骄傲,他在 2020-12-10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 2020-12-29 …
下列语句中加粗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 2020-12-29 …
下列语句中划线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 2020-12-29 …
下列语句中加粗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