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17题。“她”从哪里来?张宝明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17题。
“她”从哪里来?
张宝明
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究竟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三(桑)小说《西门底爸爸》中率先使用“她”字,时间是1921年5月1目。
早期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外来语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的(he,she,it),汉语难以对译。早在1918年8月之前,刘半农就与友人交流过。当时正值讨论女性解放、男女权利平等的高潮时期,周作人在他翻译的瑞典小说《改革》译文前特别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国第三人称”的说明,其中透露了刘半农的大胆构想:“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i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
1920年,远在海外的刘半农在与好友的讨论中形成了《“她”字问题》一文,这也是他实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理论前奏。《“她”字问题》发表于1920年8月9日。遗憾的是,他理论指导下的实绩没有很快在报刊上发表。尽管1920年9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已经成诗,但毕竟没有正式铅字付梓。《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是以刘半农留学英伦为背景的。怀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对象的情诗。声声呼唤的“她”字,带着英伦留洋赤子如泣如诉的情感,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她”谱写了乐曲。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正是由于刘半农创造出的“她”这半边天具有“男娲”补天之功,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现代白话文中流行的“她”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她”绝对不是一个字的形式创意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
14.文章题目“‘她’从哪里来?”颇有意趣,简要赏析。(4分)
答:
15.本文作者对刘半农不是第一个使用“她”发表文学作品持什么态度?周氏兄弟的话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6分)
答:(1)
(2)
16.作者认为:“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答:
17.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
答:
亲宝宝的脸有什么危害 如何委婉拒绝比人亲宝宝? 2020-03-28 …
两个半月宝宝放屁很臭 宝宝的屁有讲究 2020-03-28 …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蕸浦.”的“蒹蕸浦”读音?加急! 2020-04-25 …
天然气对身体有危害吗我一个人带宝宝,每次给他做饭时就把宝宝放在厨房里,请问做饭时燃烧的天然气会释放 2020-05-16 …
《蒹葭》首章的“蒹葭苍苍”,次章的“蒹葭萋萋”,末章的“蒹葭采采”,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2020-06-04 …
蒹葭的含义《蒹葭》中的蒹葭 2020-06-10 …
请问蒹葭的人生意义,简短点的.还有王国维人生三境结合蒹葭的赏析.不用太长,但请给些重点. 2020-06-10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蒹葭指的是什么? 2020-06-10 …
1.《蒹葭》中展现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诗中笼罩了一种凄凉冷寞的情调的句子是“(),().”2.《 2020-06-10 …
(5)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诗经蒹葭》)(6)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一同跳进那没 20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