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注①沈郎,指沈约。沈约晚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1)请对第2句词中“争”字的运用加以鉴赏分析。
(2)“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浣 溪 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1)请对第2句词中“争”字的运用加以鉴赏分析。
(2)“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这里主要注意“争”在刻画物象上的作用.
(2)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意象的象征义.本句中涉及两个常见意象:“鸿雁”“ 鹧鸪”.“鸿雁”是书信的代称;“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答案:
(1)“争”字本意是“争夺”,(1分)在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着啄泥的热闹情景,增强了画面的动感,(1分)描绘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
(2)“鸿雁”“ 鹧鸪”.(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自己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1分);“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因此作者写听到了鹧鸪的哀啼,也表现了诗人急欲归乡的情感(1分).
参考译文: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赏析: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2)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意象的象征义.本句中涉及两个常见意象:“鸿雁”“ 鹧鸪”.“鸿雁”是书信的代称;“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答案:
(1)“争”字本意是“争夺”,(1分)在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着啄泥的热闹情景,增强了画面的动感,(1分)描绘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
(2)“鸿雁”“ 鹧鸪”.(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自己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1分);“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因此作者写听到了鹧鸪的哀啼,也表现了诗人急欲归乡的情感(1分).
参考译文: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赏析: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如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A、B表示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2020-05-13 …
打雷压制台风的依据在哪里听不少人说,打雷能压制台风.但其实不然,好像台风本身就会打雷.台风外围区有 2020-05-22 …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求排比句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 2020-06-12 …
麻将解释1牌过半旬,上家开始落风子,不要碰(碰听张除外);2牌开始时先丢荡张,再丢风子,但是手中风 2020-07-11 …
作文(50分)自然界,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传入我们耳中。我们可以听蛙唱鸟鸣,听松涛潮声,听雨落风 2020-11-10 …
高适的《塞上听吹曲》赏析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⑴诗歌的一、 2020-11-13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2020-11-28 …
下列有关等压线、风速与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小,等压线密?B.气压 2020-12-19 …
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 2021-01-22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 2021-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