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4分)逼来的春天冯骥才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乍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4分)
逼来的春天
冯骥才
那时 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 土地坚硬 树枝全抽搐着 害病似的打着冷战;雀儿们晒太阳时 羽毛乍开好像绒球 紧挤一起 彼此借着体温。你呢 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 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 迎着冷冽的风 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可是 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 这气味竟又没了!你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 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泯灭。正因为这样 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 人们总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 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 春天怎样到来 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但开始时 每瞧它一眼 都会换来绝望。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 牢牢实实 坚不可摧;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反射里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寒气逼人的冰面上站一站。
然而 一天 一大片冰面竟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 刚刚从裂开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 漆黑又明亮 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
这坍塌的冰洞是个奇迹 尽管寒潮来临 水面重新结冰 但在白日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地融化和洞开。冬的伤口再也难以愈合。
冬天与春天的界限是冰的瓦解。
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 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 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 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过来。跟着 另一处湖面 冰层又坍塌下去。一个、两个、三个……某一天 你来到湖边 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 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 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 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
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 它们时而激情难耐 猛地蹦出水面 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 “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 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 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 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 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 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 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 总是明媚的春光。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扫帚 扫去白雪 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和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
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 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了 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 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 摇摇晃晃 一起一伏 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 它消失了。冬 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 湖水并不黝黑 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有着一样的颜色。
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 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 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 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 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 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 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 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 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 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1.“天天来到这小湖边 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 在作者的笔下 冬天是怎样退去,春天是怎样到来的呢?按照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4分)
坚不可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回大地
2.“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2分)
3.如果把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囚禁”、“竞争”分别替换为“沉睡”、“苏醒”,你认为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3分)
4.阅读文中“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 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一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2分)
5.作者说,春天是逼来的,什么力量把春天逼来的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1.冰面陷落;出现裂痕;巨冰裂开;冰片沉浮(意近即可)
2.春天历经了酷烈的冬天,怀抱希望,长久坚持,春天的到来是必然的。
3.“囚禁”和“竞争”写出了各种生命在冬天时就已经蓄势待发 春天一到 更是以旺盛的生命力 蓬勃地生长和踊跃地活动起来。若换成“沉睡”和“苏醒”则显得比较平淡 表现不出万物萌生、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
4.作者认为冰的坍塌是春天的杰作 流露出对春天的期盼、喜爱和赞美之情。
5.在这里“逼来”可以理解为“步步逼近”。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是冬春之交的景象 “逼来的春天”形象地写出了早春时节大自然所蕴含的勃勃生机 也表现出作者希望春天早日到来的迫切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1.
分 析:
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冬天褪去,春天来临的过程”即可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分 析: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分 析:
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就是分析换用后表达效果,学生先说出原词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和否定换用后的含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如不符合实际等。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分 析:
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分 析:
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
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关于电费的.800瓦工作1小时要多小度电?(7毛钱一度)要多小电费?,800瓦5分钟要多小度电?( 2020-05-20 …
农民伯伯浇过地之后,都要将地锄松,为的是阻止毛细现象的发生,是什么样的原理?谁能帮我解释清楚?我想 2020-06-26 …
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了樟子松,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该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 2020-06-29 …
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的是樟子松。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 2020-07-10 …
名著阅读。(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他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他大怒,抢将来,被 2020-07-15 …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 2020-08-01 …
照样子,写句子。1.小鸟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一会儿……一...照样子,写句子。1.小鸟 2020-11-21 …
1961年董必武游大明湖时作诗一首:“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2020-11-21 …
一共有70个松果,松鼠2小时运走30个.问5个小时能运走70个吗?(这个会).又问,如果要4小时运完 2020-12-29 …
有70个松果,松鼠2小时运走了30个松果(1)如果要4小时运完70个松果,剩下的时间,松鼠平均每有7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