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悲剡溪古藤文(唐)舒元與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與
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疾疠之若此。
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①,历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曩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安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荂》②中,言偃、卜、子夏③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搦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笔下动盈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葈波靡,颓沓未见止息。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大抵人间费用,苟得着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注】①东雒西雍:雒,通“洛”,唐代以京城长安之东的洛阳为东都,称东洛;西雍,泛指处于西方的京城长安一带。②《折扬》《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③言偃、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剡溪纸工贪图私利过度采伐古藤,导致失衡。作者认为应该按一定的时节开采万物,这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何其相似。
B.本文是一则杂感,作者没有直叙其事,而是围绕造纸原料剡溪古藤受到过度摧残一事展开议论。比喻生动,笔锋犀利,说理形象,耐人寻味。
C.作者在文中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文人们竞相自夸的虚骄风气和浮夸低俗的文风。
D.作者借剡藤的命运来表达壮志难酬的激愤和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感慨。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與
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疾疠之若此。
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①,历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曩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安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荂》②中,言偃、卜、子夏③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搦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笔下动盈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葈波靡,颓沓未见止息。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大抵人间费用,苟得着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注】①东雒西雍:雒,通“洛”,唐代以京城长安之东的洛阳为东都,称东洛;西雍,泛指处于西方的京城长安一带。②《折扬》《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③言偃、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比肩搦管,动盈数千百人 | 搦管:握笔 |
B.自然残藤命 | 残:残留的 |
C.晓夜斩藤以鬻之 | 鬻:卖 |
D.此过固不在纸工 | 固:本来 |
A.日日以纵 | 以资政殿学士行 |
B.温而荣,寒而枯 |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
C.不知其为谬误 |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D.方春且有死色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A.剡溪纸工贪图私利过度采伐古藤,导致失衡。作者认为应该按一定的时节开采万物,这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何其相似。
B.本文是一则杂感,作者没有直叙其事,而是围绕造纸原料剡溪古藤受到过度摧残一事展开议论。比喻生动,笔锋犀利,说理形象,耐人寻味。
C.作者在文中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文人们竞相自夸的虚骄风气和浮夸低俗的文风。
D.作者借剡藤的命运来表达壮志难酬的激愤和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感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 自然残害了古藤的生命. 残:摧残.
(2)C C均为判断动词,“是”A.连词,表修饰/介词,凭.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却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
(3)D 无关“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感慨”.
答案:
(1)B
(2)C
(3)D
参考译文:
剡溪向上绵延四五百里,长着许多古藤,藤根迫近土地.即使春气输入土地脉络,其他植物已抽枝发芽,唯独古藤感觉不到气候的变化,完全断绝了生的意向.我以为植根于土地的东西,春天来了一定会呈现生机.这古藤也植根于土地,正当春天却呈现死亡的颜色,于是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有人解释说:剡溪一带有很多造纸的工人,用刀斧砍伐古藤而不顾及什么季节,剥去古藤的外皮,来供造纸之用.唉,古藤虽然是植物,但气候温和就繁荣,天气寒冷就枯萎,人们养育它就能生长,残害它就会死亡,看来也像是受命于天似的.现在却被造纸的工人砍伐,不能发育生长,这是天地赋予它的气力被人所中伤,导致一种生物遭受如此严重的病害啊.
后来我到过数十百个郡县,东至洛阳,西到长安,每每见到谈论写字作文的人,都拿剡纸相夸耀.这才明白从前所见剡溪古藤的枯萎,责任恰恰应由这些人负,而这过错本来就不在造纸工人.而且如今天下的读书人,自己专门立言而能见出于文章门户的,那数量和竹麻一样多.听他们说 话,都自命不凡,仿佛已经掘到了骊龙颌下的宝珠.即使有通晓明悟的人,他们的话语却少得很.不能胜过众人,也就都缩手不说了.胜过众人的果然自称天下的文章都归功于我,于是轻视圣人的道理,使得诗经中《周南》《召南》的风骨折散为《折扬》《皇荂》的俗调,使言偃、卜子夏的文学陷入淫靡放荡之中.他们挤在一起动笔写作,动不动就是几千几百人.几 千几百人下笔,动不动就是数千数万字.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一天天放纵下去,自然残害了古藤的生命,把它看得比桑叶还容易得到的东西,使得衰败的趋势日 益严重,不见终止.这样一来,那么写绮丽文章随意发表言论的人,谁不是用剡纸写的呢?造纸工人贪图利益,日夜斩伐古藤用来卖钱,即使全天下都是剡溪,也还不足以供给,何况只有一条剡溪呢?因此,恐怕以后不再有古藤生长于剡溪了.
大凡人世间的耗费,如果合理,那么正道存在,则肆意耗费的错误,就无从横加于万物.万物资助人类,也是有一定时节的.在一定时节斩伐古藤,不能说是摧残它.我认为如今胡乱写文章的人,都是残害剡溪古藤之流.藤的生命有限,而胡乱作文的人却没有限度.且毫无限度地残害万物,并非只限于剡溪古藤而已.这就是我 选择剡溪古藤来寄托哀思的原因.
(2)C C均为判断动词,“是”A.连词,表修饰/介词,凭.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却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
(3)D 无关“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感慨”.
答案:
(1)B
(2)C
(3)D
参考译文:
剡溪向上绵延四五百里,长着许多古藤,藤根迫近土地.即使春气输入土地脉络,其他植物已抽枝发芽,唯独古藤感觉不到气候的变化,完全断绝了生的意向.我以为植根于土地的东西,春天来了一定会呈现生机.这古藤也植根于土地,正当春天却呈现死亡的颜色,于是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有人解释说:剡溪一带有很多造纸的工人,用刀斧砍伐古藤而不顾及什么季节,剥去古藤的外皮,来供造纸之用.唉,古藤虽然是植物,但气候温和就繁荣,天气寒冷就枯萎,人们养育它就能生长,残害它就会死亡,看来也像是受命于天似的.现在却被造纸的工人砍伐,不能发育生长,这是天地赋予它的气力被人所中伤,导致一种生物遭受如此严重的病害啊.
后来我到过数十百个郡县,东至洛阳,西到长安,每每见到谈论写字作文的人,都拿剡纸相夸耀.这才明白从前所见剡溪古藤的枯萎,责任恰恰应由这些人负,而这过错本来就不在造纸工人.而且如今天下的读书人,自己专门立言而能见出于文章门户的,那数量和竹麻一样多.听他们说 话,都自命不凡,仿佛已经掘到了骊龙颌下的宝珠.即使有通晓明悟的人,他们的话语却少得很.不能胜过众人,也就都缩手不说了.胜过众人的果然自称天下的文章都归功于我,于是轻视圣人的道理,使得诗经中《周南》《召南》的风骨折散为《折扬》《皇荂》的俗调,使言偃、卜子夏的文学陷入淫靡放荡之中.他们挤在一起动笔写作,动不动就是几千几百人.几 千几百人下笔,动不动就是数千数万字.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一天天放纵下去,自然残害了古藤的生命,把它看得比桑叶还容易得到的东西,使得衰败的趋势日 益严重,不见终止.这样一来,那么写绮丽文章随意发表言论的人,谁不是用剡纸写的呢?造纸工人贪图利益,日夜斩伐古藤用来卖钱,即使全天下都是剡溪,也还不足以供给,何况只有一条剡溪呢?因此,恐怕以后不再有古藤生长于剡溪了.
大凡人世间的耗费,如果合理,那么正道存在,则肆意耗费的错误,就无从横加于万物.万物资助人类,也是有一定时节的.在一定时节斩伐古藤,不能说是摧残它.我认为如今胡乱写文章的人,都是残害剡溪古藤之流.藤的生命有限,而胡乱作文的人却没有限度.且毫无限度地残害万物,并非只限于剡溪古藤而已.这就是我 选择剡溪古藤来寄托哀思的原因.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如图,一块矩形的土地被分成4小块,用来种植4种不同的花卉,其中3块面积分别是20m2,30m2,3 2020-04-25 …
如图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图解,看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①是过程,完成此过程的主要是细胞,此细胞还 2020-05-17 …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这句话告诉我们①祖国是生养抚育我们 2020-05-17 …
我校响应团委号召参加荒山绿化活动,七年级规定必须植树a棵,实际植树(c+d)棵规定八年级必须植树c 2020-06-06 …
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放人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 2020-06-19 …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 2020-06-29 …
四年级下自然练习册种植土豆种植两株土豆,观察并记录其生长情况.(土豆选择有芽眼并且大小相似的块茎) 2020-07-12 …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①祖国是生养抚 2020-11-22 …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这句话说明()A.华夏儿女一脉相承B. 2020-11-26 …
屠格涅夫说:“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土壤里。”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