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   “武卫营”为名词,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事”为名词,作主语,谓语为“急”,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2)C      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D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错,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根据原文“以为湖水蓄泄之限”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
(4)①庐:建造房屋,住;使:派;分堵:分段防守;全:保全.句子翻译为: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②摭:摘取;表语:奏章中的话;所为:所写;讪谤:诽谤.句子翻译为: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认为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

答案:
(1)C
(2)C
(3)D
(4)①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②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认为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名人名言”这四个字的艺术字怎么写名人名言”这四个字,把它写成艺术字  2020-06-10 …

求《朱子语录》中一句古文解释.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严格,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  2020-06-22 …

寓言的四个种类,各举一个例子.1.哲理寓言2.劝诫寓言3.讽刺寓言4.诙谐寓言请各举一个寓言例子,  2020-07-15 …

ABCD四人分别掌握英法德日四种语言,其中有三人会说英语,但没有一人语言是四人都会的,并且知道:1  2020-07-20 …

垂头丧气滔滔不绝摩拳擦掌心灰意冷昂首阔步自言自语瞻目远望窃窃私语得意洋洋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处之泰然选  2020-07-24 …

成语改错一枕黄梁()英雄倍出()箴口不言()瞻养父母()专程竭见()坠落腐化()  2020-11-04 …

关于《蜀道难》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A.就这首诗来看,诗中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  2020-11-29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这两句诗镌刻在园坂村蔡  2020-12-12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这两句诗镌刻在园坂村蔡老的  2020-12-12 …

有四个词:失言.戏言.流言.危言.有四句话:开玩笑说的话.毫无根据的话.使人吃惊的话.不慎说错的话.  202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