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文言文送石昌言为北使引中《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的翻译

题目详情
文言文送石昌言为北使引中《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的翻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两种译文:
1、是胡虏用来向中原炫耀的,大多是这一类;中原人看不明白
2、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
原文: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译文:
昌言参加科举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开始读书.回想起在先父身边与一群孩子玩耍时,昌言从一旁取来枣子和栗子给我吃的情景.我们两家挨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十分亲密.昌言参加进士考试,日渐有了名声.我后来逐渐长大,也渐渐知道了读书,学习断句、对仗、声律,但还没有学成就停止了.昌言听说我停止了学业,虽然不说,但细究他的心思应是感到遗憾的.后来的十几年,昌言考中进士获得第四名,在四方作官,彼此间没有了联系.我日渐长大成熟,就感到后悔,面对挫折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都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我们互相安慰,感到了人生的欢娱;我拿出自己写的文章十几篇,昌言看了十分高兴,说很好.我读书很晚,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心中十分自卑;等听到昌言的话,才感到非常高兴.
  现在又过了十几年,我又来京师,而昌言已经当上了两制官,并替天子访问那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胡虏朝庭,树起了大旗,有几百车骑随从,送行的车子多达千辆,走出京都城门,意气勃发.我心里想,小时候在先父身旁看到昌言时,怎么会知道他能达到这样荣耀的程度?富贵不足为奇,对于昌言我独有一些感慨.男子汉一生不当大将,能担当使臣,在唇枪舌剑之中击败敌人,也就足够了.
  从前彭任随从富公出使回来,对我说:“出了国境后,住宿在路边的驿站,听到数万披着铠甲的战马沿路驰过,剑槊相互碰撞,一整夜都不停止,随从惊恐失色,天亮之后,看到道路上的马蹄印,还禁不住胆战心惊.”凡是胡虏用来向中原炫耀的,大多是这一类;中原人看不明白,所以有人竟会因此而受到震骇而说不出话,被夷狄讥笑.唉!为什么会如此不用脑筋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冒顿,壮士和大马都隐藏起来,所以有了平城大捷.今天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是没有什么能力的.孟子说:“游说大人物,那就要轻视他.”更何况是面对夷狄呢!请允许我把这句话作为赠序送给你.
看了 文言文送石昌言为北使引中《凡...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谁能解此签谁能解签今天抽了一个签,大师说是上上签,请问哪个懂呢:诗说,前程杳杳定无疑,石中藏玉有谁  2020-06-21 …

李广是西汉名将,号称飞将军.关于他射石一事见于《史记》,现钞录如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  2020-06-23 …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  2020-06-25 …

英语翻译子张,鲁之鄙家也;颜逐鹿,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君也,至于下曲,学  2020-06-28 …

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句是()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020-07-10 …

初中化学:某赤铁矿石(含Fe2O3)中测得铁元素含量为49%,则此铁矿石中Fe2O3的含量是多少?  2020-07-17 …

.石家庄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的第一座城市。炮声还未散去,党和政府随即成立石门联中(石家庄一  2020-11-12 …

一个聪明的海盗,他根据藏宝图的指引来到了传说中的藏宝岛,他上岛后发现岛上确实有三个厚重的石门,而其中  2020-12-02 …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  2021-01-13 …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