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邯郸道上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要从前两句找出构成画面的意象关键词,一般都是找描写景物的词,如秋声(秋风)、古木、荒祠、潦清(雨水)等意象;第二问,可在感悟整首诗歌的意境基础上,结合着这些意象词,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如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等;由这些画面可以体会出所营造的氛围是萧瑟凄凉的.
(2)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
答案: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译文:
邯郸古道上刮起了瑟瑟秋风,
古木荒寺前的积水寒冷凄清.
道上来往的不少追名逐利客,
满身尘土在膜拜梦中的卢生.
鉴赏:
时值秋天,萧瑟的气氛充斥全诗,并巧借了“黄粱梦”的典故,达到讽刺的效果.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墓荒祠野潦清.”开首二句从表面看是绾合题目描绘景色,但暗中却包含着咏史之意.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邯郸古道又到了金凤摧折的时光,秋色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它充溢于天地宇宙,弥漫于六合四野,一派肃杀凄凉,广袤的原野上,只有阅尽沧桑的古树,被人弃置的祠堂,一汪清冷的碧水,点缀这荒原寥廓的古道秋色.但是,作者在这二句中的寓意,并非仅仅是悲秋而已.邯郸古道上的兴衰际遇变迁存亡只留下凄切号发的秋声与被人遗弃的古树废祠.
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深沉的人生历史之悲慨,转入对眼前人间社会众生相的描写,与自然之凄清肃杀与历史之绵渺虚无相比,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确实如此热闹非凡,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客游在外,他们栖栖遑遑,熙熙攘攘,或为名来,或为利往,尽管一路劳顿满身风尘,然自古而今,曾无已时.“多少往来名利客”,是诗人无限感慨之词,而“满身尘土拜卢生”更是作者指迷起顽的主旨所在.卢生之典,最早出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卢汾梦入蚁穴”,尔后又见诸刘义庆《幽明录》之“焦湖庙祝”.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据此写成传奇小说《枕中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说的是在邯郸的一个客店中,少年卢生因功名未就,郁郁寡欢,叹息不已.道士吕翁看到后,便从囊中取出一枕,给卢生垫在脑后以使入睡.卢生熟睡后做了个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美梦,正当他在梦中尽享天上人间的荣华富贵之时,却被人唤醒,自己睁眼一看,发现仍睡在简陋的客店之中,而店老板所蒸的黄粱小米饭尚未熟透.这个故事比喻人生功名富贵之短暂虚幻.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道士之苦心,参破其中之机关.
往日的赵国都城,如今已经衰败不堪.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过丰功伟绩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世的沧桑,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这古木荒祠,既是历史变迁的表征,也是它的见证.看到这些,热衷名利的人应该大彻大悟.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邯郸道上仍然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游宦四方,来往不停地奔波着.尽管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还是不顾疲倦地去拜谒卢生.作者委婉地表达出,其实名利富贵只是黄粱梦而已.
(2)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
答案: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译文:
邯郸古道上刮起了瑟瑟秋风,
古木荒寺前的积水寒冷凄清.
道上来往的不少追名逐利客,
满身尘土在膜拜梦中的卢生.
鉴赏:
时值秋天,萧瑟的气氛充斥全诗,并巧借了“黄粱梦”的典故,达到讽刺的效果.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墓荒祠野潦清.”开首二句从表面看是绾合题目描绘景色,但暗中却包含着咏史之意.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邯郸古道又到了金凤摧折的时光,秋色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它充溢于天地宇宙,弥漫于六合四野,一派肃杀凄凉,广袤的原野上,只有阅尽沧桑的古树,被人弃置的祠堂,一汪清冷的碧水,点缀这荒原寥廓的古道秋色.但是,作者在这二句中的寓意,并非仅仅是悲秋而已.邯郸古道上的兴衰际遇变迁存亡只留下凄切号发的秋声与被人遗弃的古树废祠.
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深沉的人生历史之悲慨,转入对眼前人间社会众生相的描写,与自然之凄清肃杀与历史之绵渺虚无相比,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确实如此热闹非凡,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客游在外,他们栖栖遑遑,熙熙攘攘,或为名来,或为利往,尽管一路劳顿满身风尘,然自古而今,曾无已时.“多少往来名利客”,是诗人无限感慨之词,而“满身尘土拜卢生”更是作者指迷起顽的主旨所在.卢生之典,最早出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卢汾梦入蚁穴”,尔后又见诸刘义庆《幽明录》之“焦湖庙祝”.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据此写成传奇小说《枕中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说的是在邯郸的一个客店中,少年卢生因功名未就,郁郁寡欢,叹息不已.道士吕翁看到后,便从囊中取出一枕,给卢生垫在脑后以使入睡.卢生熟睡后做了个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美梦,正当他在梦中尽享天上人间的荣华富贵之时,却被人唤醒,自己睁眼一看,发现仍睡在简陋的客店之中,而店老板所蒸的黄粱小米饭尚未熟透.这个故事比喻人生功名富贵之短暂虚幻.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道士之苦心,参破其中之机关.
往日的赵国都城,如今已经衰败不堪.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过丰功伟绩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世的沧桑,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这古木荒祠,既是历史变迁的表征,也是它的见证.看到这些,热衷名利的人应该大彻大悟.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邯郸道上仍然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游宦四方,来往不停地奔波着.尽管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还是不顾疲倦地去拜谒卢生.作者委婉地表达出,其实名利富贵只是黄粱梦而已.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分析选段《童年》回答好的绝对有高分!水面上灰雾茫茫,远方偶尔现出黑色的土地来,马上就又消失于浓雾之 2020-05-16 …
钱氏(Chamberlain’s)线是硬腭后缘至枕大孔后唇问的连线,正常枢椎齿状突顶点,不应超过此线 2020-06-07 …
《战国策》中“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的翻译 2020-06-30 …
1.2号选手共抢答8题,最后得64分.她对了几题?2.1号选手共抢答10题,最后得36分.他答错了 2020-07-28 …
龙王庙里失火八仙过海张飞穿针绣花枕头歇后语谁会呀急 2020-10-31 …
邯郸后面加2字组成成语 2020-11-12 …
绣花枕头——?歇后语! 2020-12-08 …
绣花枕头歇后语、下一句? 2020-12-0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缘分B.保墒C.尊驾D.暴满边角料金像奖板兰根白费蜡登陆微博饮鸩 2020-12-26 …
名利磨人,一枕邯郸醒大梦.诗书误我,十年簧篑冷雄心.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