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交融、交流贯穿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受命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
题目详情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交融、交流贯穿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受命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护卫鄱善以西“南道”诸国。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遂命郑吉兼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都护”以后便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摘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教参材料二 如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的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请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
--摘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教材(1)材料一中西汉为什么在西域设置“都护”?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中迁入山西一带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3)材料三中我国北方出现的各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二、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5)综合上述史实,归纳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材料一 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受命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护卫鄱善以西“南道”诸国。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遂命郑吉兼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都护”以后便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摘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教参材料二 如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的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请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
--摘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教材(1)材料一中西汉为什么在西域设置“都护”?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中迁入山西一带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3)材料三中我国北方出现的各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二、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5)综合上述史实,归纳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宣帝遂命郑吉兼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安全”可知西汉在西域设置“都护”的目的是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和经营,开发祖国边疆,巩固西北边疆;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示意图可知迁入山西一带的少数民族是匈奴和羯等.
(3)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的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请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中我国北方出现的各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在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4)材料二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材料三反映的是各民族杂居相处,这两则材料表明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5)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有材料一中的政府建立机构;材料二中的人口迁移;以及战争;通婚;统治者的改革;日常生活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等.
故答案为:
(1)目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和经营,开发祖国边疆,巩固西北边疆.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匈奴和羯等.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4)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5)政府建立机构;战争;通婚;人口迁移;统治者的改革;日常生活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等.
(2)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示意图可知迁入山西一带的少数民族是匈奴和羯等.
(3)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的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请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中我国北方出现的各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在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4)材料二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材料三反映的是各民族杂居相处,这两则材料表明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5)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有材料一中的政府建立机构;材料二中的人口迁移;以及战争;通婚;统治者的改革;日常生活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等.
故答案为:
(1)目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和经营,开发祖国边疆,巩固西北边疆.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匈奴和羯等.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4)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5)政府建立机构;战争;通婚;人口迁移;统治者的改革;日常生活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等.
看了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交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小明的存钱罐里存放的硬币其中5角的比一元的多22枚而按钱算1元的比5角的多6元5角问一元的硬币有多少 2020-03-31 …
有一袋面粉,第一天吃了一半多一千克,第二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的多两千克,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多三千 2020-05-14 …
一袋面粉,第一天吃了一半多一千克,第二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的多两千克,第三天吃 2020-05-14 …
问点道数学题1、饲养场有鸡250只,比鸭的多25只,饲养场有鸭多少只?2、兰花乡挖了两条水渠,第一 2020-05-17 …
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25页,比第一读的多四分之一,小明第二天读了多少页? 2020-05-23 …
压力容器的结构并不复杂,承受的多为()载荷。A.静B.交变C.冲击D.振动 2020-05-31 …
我有520个硬币,一元的也有,五角的也有,一角的也有,但是全部加起来的钱是131.4元,那么一元的 2020-07-17 …
六年级(创新题)不一样的两个绿化队共植树150棵,第一队人数比第二队多4/5,第二队平均每人的植树 2020-07-30 …
某花卉商店用1000元购进一批多肉植物,很快售完;该商店又用1500元购进第二批同种多肉植物,所购 2020-08-01 …
作业太多,还要背书,怎样分配时间?上初一了,作业多(不是一般的多),每天还要背书,又要九点半就睡.怎 2020-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