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②眼中稀。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②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③澄江净如练: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④谢玄晖:即南齐著名诗人谢朓,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而死。
(1)诗句颔联上、下句中最精妙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是鉴赏诗歌的语言.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它的答题模式是: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本题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抓住颔联上下句具体分析,如:具体解释“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精彩.城是不会摇的,但秋风吹动,水摇动了,影摇了,让人感觉水中的城池也摇荡起来了;露珠是不会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但作者独上高楼,开阔的江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整个天空显得极其明亮洁净,仿佛被露水洗过一样,这些露水又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一样.“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
(2)本题是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对于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应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然后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来分析.本题作答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应联系诗歌的背景,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如“独上高楼望吴越.”“古来相接②眼中稀.”“令人长忆谢玄晖④.”,然后抓住关键词“独”“稀”“长忆”,最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分别是“摇”“滴”两字.因“凉风发”使水摇影动,倒映在水中的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皎洁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意对即可)
(2)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金陵的夜色美丽岑寂,凉风渐渐吹起.我独自寂寞登上高楼,放眼吴越江天.白云把自己皎洁的身影投入江中,与秋水一起轻摇水面的金陵城.树木草叶上积聚起洁白的露珠,将将滴下,宛若秋月般妩媚灵动.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愿归去.古往今来,有过多少风流雅士,但真正可以入眼作为知己的,却少之又少.想起谢朓曾经唱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佳句,真是让人空自怀念他的才华啊!

赏析: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吴越”,泛指江、浙一带;远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十分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他苦苦思索.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什么.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眺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写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浄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我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眺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眺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眺,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诗人是多么的寂寞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