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
|
|
解析:
(1) 散:散发,分发。 (2) A.“于”介词,在。B.“且”,连词,并且。C.“而”但是,却,转接。D.“也”分别为判断语气词和肯定语气词。 (3) A项中“直到退休后办事都毫无私心”说法错误,正确的是“退朝后不私下议论朝政”。 (4) (1)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是想要夸大战绩,并且显示给百姓看。(“多”“大”“示”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可求能读者”1分,“从受”1分。) (3)官吏趁机请那个人写了一纸笺书,与那封信一比较,看出与写信人是同 参考译文: 国渊字子尼,乐安国盖县人。曾拜师事奉郑玄。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到辽东郡躲避兵乱。返回故乡以后,受太祖征召任司空掾属;每每在曹公府上议论政事,常常正色直言,退朝后再无私议。太祖想要广泛地兴办屯田,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减损增益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百姓数量,设置官吏,明确考核的办法,五年的时间里,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乐于从事这项事业。太祖征讨关中,让国渊任居府长史,总管留守事宜。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余党人数不少,按律都当伏法,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依赖国渊这个建议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写战胜贼兵的文书,旧例往往夸大,以一为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首级数量的时候,实有多少就报多少。太祖询问原因,国渊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是想要夸大战绩,用意在于显示给百姓去看、去听。而河间在我国境之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制胜有功,但我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太祖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讽刺朝政,太祖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人是谁。国渊请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传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敕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现在虽是首都,却少有喜好学问的人。你选择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选派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前先召见了他们,教训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上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意图。花了十来天时间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官吏趁机请那个人写了一纸笺书,与那封信一比较,看出与写信人是同一笔迹。随即把那人拘捕审问,得到了全部事实真相。升为太仆。国渊虽然位居列卿,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朋故旧,自己保持着谦恭节俭,最后死在官任上。一笔迹。(“因”1分,后两句翻译通顺各一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①只有他,才真正 2020-05-13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①只有他,才真正做 2020-05-13 …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句中“郑氏的英魂”指的是()A.郑和下西洋 2020-06-29 …
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郑和下西洋出现在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时期B.郑和先后航海 2020-07-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①只有他,才真正做 2020-11-16 …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B.郑 2020-11-26 …
明初,对外交往活跃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那就是郑和下西洋。今年距郑和首次下西洋 2020-11-26 …
2012年9月21日,经过158天环球航行的中国海军“郑和”舰驶回辽宁省大连市旅顺某军港,圆满完成了 2020-11-26 …
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问题:(1)从到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 2020-12-05 …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