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什么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题目详情
什么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看了 什么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关于孔子的仁爱待人儒家思想的问题最近读了一些儒家的代表作在读完忍经之后突发一些疑问儒家的思想就是仁 2020-04-26 …
某旅游团按计划乘坐MU456航班于11月2 日 13:00飞抵长沙,地陪小孟按接待计划提前30分钟抵 2020-05-20 …
配置台在登录连接平台数据库时出现长时间等待,并且提示连接数据库失败信息,产生原因可能是()。 2020-05-31 …
一个寒冷的冬天,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nánnàn)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实的小镇居 2020-06-15 …
仿照例子,搭配词语。例:掀起(高潮)接受()提高()阅读()完成()开垦()回忆()研究()招待( 2020-06-25 …
Thereareanumberofstudentswaitingtobeexamined.这里wai 2020-11-03 …
传统的:惯例的(adj.)秋天;秋季(n.)漂泊者;旅行者;游客(n.)庆祝;庆贺(v.)甜椒;柿子 2020-11-2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迁徙销声匿迹眼花瞭乱相形见绌B.琐屑迫不急待妇儒皆知娓娓 2020-12-21 …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以儒家文化代表的传统文化历史论文的形式 2020-12-23 …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 2021-01-08 …
相关搜索:什么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