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作简要赏析。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作简要赏析。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虚写,是想象,想象故人的情形;此句是写景,是在文章的结尾,因此,手法也可以说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亡国之痛;“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年华已逝之悲;“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离别的哀愁.
参考译文:
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我客居在他乡的日子已经很久,年华已经老去,一想起这,我就心中黯然.我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枯涩的泪水,也是像冰一样的冷!
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是去吴兴吧,可是,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到那时啊,友人(或自己)只有独个儿面对深夜的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这一起句,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下文所写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与故人告别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兴亡之变兴起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面叹老、送老、别友之事.“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词的下片,“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归隐虽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却不忍心与老朋友道别.“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这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词人借用苏轼诗的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词一开始抛出的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叹都蕴涵于其中.正因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尽的深意.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全词情感真挚深沉,沉郁中蕴含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亡国之痛;“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年华已逝之悲;“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离别的哀愁.
参考译文:
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我客居在他乡的日子已经很久,年华已经老去,一想起这,我就心中黯然.我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枯涩的泪水,也是像冰一样的冷!
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是去吴兴吧,可是,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到那时啊,友人(或自己)只有独个儿面对深夜的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这一起句,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下文所写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与故人告别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兴亡之变兴起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面叹老、送老、别友之事.“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词的下片,“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归隐虽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却不忍心与老朋友道别.“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这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词人借用苏轼诗的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词一开始抛出的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叹都蕴涵于其中.正因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尽的深意.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全词情感真挚深沉,沉郁中蕴含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一杯浓度为6%的盐水重100克,其中含盐多少克?2.往20克盐里加100克水制成一杯盐水,这杯 2020-04-09 …
5、130克含盐5%的盐水,与含盐9%的盐水若干克相混合,配成含盐64%的盐水.这样配成的6.4% 2020-04-09 …
请填写试题(快,1、一个半圆的周长10.28厘米,这个半圆的直径是()2、从甲盐库取出5分之一的盐 2020-05-17 …
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什么(老师说这方法只用于KNO3...蒸发溶液法只用与NaCl)溶液析出晶体里 2020-06-14 …
四川省自贡地区井盐熬制的食盐味美纯正,在熬制食盐的过程中,工人们先在盐锅里加入豆浆这是为什么?当盐 2020-07-06 …
从甲盐库取出20%的盐运往乙盐库,这时两个盐库质量相等,再从乙盐库取出20%的盐运到甲盐库,这时甲 2020-07-10 …
它有盐而没有水,整个湖是坚硬如铁的盐.在这里有座“万丈盐桥”,其实就是一条长达40公里的盐筑的公路. 2020-11-0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历史铭记着这样一个镜头(见下图):一位瘦小纤弱的老者,身披印度卡迪土布,赤 2020-11-25 …
“划粥割齑”这个成语的由来与范仲淹有关,后来形容学习上刻苦 2020-12-03 …
若向其间寻稳便,一壶浊酒一餐齑.这两句中的稳便是什么意思? 2020-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