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张梦阳:沉潜“鲁”海四十载于仲达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清寂的书斋,尘封的书籍,却能让一个学者得寂寞,坚守思想。一个冷板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梦阳:沉潜“鲁”海四十载
于仲达 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清寂的书斋,尘封的书籍,却能让一个学者得寂寞,坚守思想。一个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十年,这份寂寞谁能忍耐?现在的学术界,也早已经不是一片净土了,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圈子,唯独缺乏“傻子”和“愚人”。张梦阳自称是“笨人”,自然做得是“笨事”。
从1982年至1991年,用了人生最宝贵的九年年华,主持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92年至1999年用七年时间写作了《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和《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两本专著,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鲁迅生前多次力主翻译的《中国人气质》;2000年至2003年写作了三卷本一百八十七万字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并输理了阿Q、鲁迅杂文等专题研究的学术史。近年构思和写作了鲁迅传《苦魂三部曲》,确实是功德无量。学院里每一个做鲁迅研究的,都已经把他的书当作工具书了。但也就是这种精神打动了我:在这人人争名逐利的年头,居然还有人把自己的时间贡献给鲁迅研究,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许多专业研究者感到羞愧与欣慰。
鲁迅逝世以后的70多年间,研究他的论文和文章,汗牛充栋。张梦阳仔细爬梳了鲁迅研究史,认真加以搜集、输理、分析和综合,将鲁迅当作20世纪的一种杰出精神文化现象,作出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结论。做这样的工作,无疑要具有一种耐得寂寞的精神,先不说做研究,仅仅将有关鲁迅的论文和著作加以搜集和阅读,就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再对它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又需要多少时间?人之一生,除了吃喝拉撒休息应酬以外,还剩余多少时间?张梦阳居室宽敞、舒适,收入不多但足够花用。女儿一家已定居美国,职业医生,处于白领上层,居住着两层小楼、前后草坪的“豪宅”,生活优裕、稳定,多次要给他办绿卡,到他们那里长期居住。但美国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也没有能吸引住他。
40多年间,置身孤静斋忍受了多少清苦与寂寞?他在后记中写道:
又是一年秋风劲。北京出现了百年来最寒冷的秋天,尚未供应暖气,室内阴冷异常。而正是在这种难耐的环境中,终于写完了这部书的最后一个字。既觉得如释重负,又感到无限惆怅,写到最后时,竟禁不住热泪奔涌,顿有生命即将耗尽之感。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不仅才气不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所谓的才气,还颇有点愚钝。我所采取的首先是清代朴学家式的笨拙却很实在的文献资料搜集梳理法。第一步,大量收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锐意穷搜,竭泽而渔,尽力做到没有遗漏;第二步,按照鲁迅学的方方面面和各个专题对论著资料进行分类;第三步,各类资料严格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依序细读,做成编号卡片,卡片要求提炼精粹,简要评说;第四步,反复阅读卡片,思考问题,梳理脉络,辨析类型,探索含义,权衡得失,找出症结,列出提纲;第五步,在电脑上写作各个时期与各个分支的学史。写毕,反复与资料原文校核、订正,力求准确。这一道道工序,有如煎药煨汤,一道不可缺少,而且只能用愠火慢煨,不可急火猛烧。这样,仅《野草》学史就积累三百余张卡片,耗时整整半年。这的确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对于这种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书,只能这么办。因为这部书将来对于后世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文献资料的全面系统和确凿坚实。
可以想象,张梦阳完全是在经过长期孜孜砣砣、点点滴滴的愚笨准备后动笔写的,为了写作,他忍受住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不是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是不会倾情付出的。聪明人,是断不会受此精神折磨的。
张梦阳出生于1945年,从197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鲁迅杂文辩证法研究札记》算起,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多年,他的大半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1973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河北农村教小学,行囊很小,被褥里包裹着的一套《鲁迅全集》却很重。小小的破屋里睡着三个人,寒冬的黑夜里,他只能从被窝里伸出头来,趴在床头前的一块木板上、借着一盏浆糊瓶做的小油灯读《鲁迅全集》,翻展的书页已经磨折得昏黄糙旧了。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读书,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几年下来,他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一提到鲁迅重要的话,就能当场翻到出处。对鲁迅的思想本质也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在艰难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有了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这两段名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名言,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需要、最本质的东西,一切浮华终将在时间面前颜色尽失,留下的只是贡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真正的思想艺术。
(张梦阳答朱自奋记者问) ②张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全景式地描述了20世纪中国鲁迅学史的全貌,让我们看到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的一个侧影;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科学学理精神和求实、正派学风之倡导与实行。
(程致申《读张梦阳的<中国鲁迅学通史>》)(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张梦阳潜心鲁迅研究,其成果之一就是用九年时间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B.张梦阳对鲁迅的思想本质有较深的领悟与理解,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而产生研究鲁迅的兴趣,进而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
C.张梦阳全部穷尽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排序,并依序细读,简要评说,再思考、梳理、辨析……每一道工序都不可缺少。
D.张梦阳不愿意去美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坚持在寂寞难耐的环境中从事鲁迅研究,显示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专心学术研究的精神风范。
E.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很多人借鉴。他自己的行动和丰硕成果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张梦阳自称是“笨人”,做的是“笨事”。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张梦阳做了哪些“笨事”?
(3)作为为人学者的人物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作为一名专业研究者,张梦阳身上有哪些突出的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张梦阳:沉潜“鲁”海四十载
于仲达 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清寂的书斋,尘封的书籍,却能让一个学者得寂寞,坚守思想。一个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十年,这份寂寞谁能忍耐?现在的学术界,也早已经不是一片净土了,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圈子,唯独缺乏“傻子”和“愚人”。张梦阳自称是“笨人”,自然做得是“笨事”。
从1982年至1991年,用了人生最宝贵的九年年华,主持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92年至1999年用七年时间写作了《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和《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两本专著,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鲁迅生前多次力主翻译的《中国人气质》;2000年至2003年写作了三卷本一百八十七万字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并输理了阿Q、鲁迅杂文等专题研究的学术史。近年构思和写作了鲁迅传《苦魂三部曲》,确实是功德无量。学院里每一个做鲁迅研究的,都已经把他的书当作工具书了。但也就是这种精神打动了我:在这人人争名逐利的年头,居然还有人把自己的时间贡献给鲁迅研究,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许多专业研究者感到羞愧与欣慰。
鲁迅逝世以后的70多年间,研究他的论文和文章,汗牛充栋。张梦阳仔细爬梳了鲁迅研究史,认真加以搜集、输理、分析和综合,将鲁迅当作20世纪的一种杰出精神文化现象,作出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结论。做这样的工作,无疑要具有一种耐得寂寞的精神,先不说做研究,仅仅将有关鲁迅的论文和著作加以搜集和阅读,就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再对它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又需要多少时间?人之一生,除了吃喝拉撒休息应酬以外,还剩余多少时间?张梦阳居室宽敞、舒适,收入不多但足够花用。女儿一家已定居美国,职业医生,处于白领上层,居住着两层小楼、前后草坪的“豪宅”,生活优裕、稳定,多次要给他办绿卡,到他们那里长期居住。但美国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也没有能吸引住他。
40多年间,置身孤静斋忍受了多少清苦与寂寞?他在后记中写道:
又是一年秋风劲。北京出现了百年来最寒冷的秋天,尚未供应暖气,室内阴冷异常。而正是在这种难耐的环境中,终于写完了这部书的最后一个字。既觉得如释重负,又感到无限惆怅,写到最后时,竟禁不住热泪奔涌,顿有生命即将耗尽之感。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不仅才气不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所谓的才气,还颇有点愚钝。我所采取的首先是清代朴学家式的笨拙却很实在的文献资料搜集梳理法。第一步,大量收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锐意穷搜,竭泽而渔,尽力做到没有遗漏;第二步,按照鲁迅学的方方面面和各个专题对论著资料进行分类;第三步,各类资料严格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依序细读,做成编号卡片,卡片要求提炼精粹,简要评说;第四步,反复阅读卡片,思考问题,梳理脉络,辨析类型,探索含义,权衡得失,找出症结,列出提纲;第五步,在电脑上写作各个时期与各个分支的学史。写毕,反复与资料原文校核、订正,力求准确。这一道道工序,有如煎药煨汤,一道不可缺少,而且只能用愠火慢煨,不可急火猛烧。这样,仅《野草》学史就积累三百余张卡片,耗时整整半年。这的确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对于这种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书,只能这么办。因为这部书将来对于后世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文献资料的全面系统和确凿坚实。
可以想象,张梦阳完全是在经过长期孜孜砣砣、点点滴滴的愚笨准备后动笔写的,为了写作,他忍受住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不是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是不会倾情付出的。聪明人,是断不会受此精神折磨的。
张梦阳出生于1945年,从197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鲁迅杂文辩证法研究札记》算起,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多年,他的大半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1973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河北农村教小学,行囊很小,被褥里包裹着的一套《鲁迅全集》却很重。小小的破屋里睡着三个人,寒冬的黑夜里,他只能从被窝里伸出头来,趴在床头前的一块木板上、借着一盏浆糊瓶做的小油灯读《鲁迅全集》,翻展的书页已经磨折得昏黄糙旧了。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读书,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几年下来,他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一提到鲁迅重要的话,就能当场翻到出处。对鲁迅的思想本质也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在艰难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有了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这两段名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名言,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需要、最本质的东西,一切浮华终将在时间面前颜色尽失,留下的只是贡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真正的思想艺术。
(张梦阳答朱自奋记者问) ②张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全景式地描述了20世纪中国鲁迅学史的全貌,让我们看到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的一个侧影;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科学学理精神和求实、正派学风之倡导与实行。
(程致申《读张梦阳的<中国鲁迅学通史>》)(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张梦阳潜心鲁迅研究,其成果之一就是用九年时间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B.张梦阳对鲁迅的思想本质有较深的领悟与理解,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而产生研究鲁迅的兴趣,进而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
C.张梦阳全部穷尽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排序,并依序细读,简要评说,再思考、梳理、辨析……每一道工序都不可缺少。
D.张梦阳不愿意去美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坚持在寂寞难耐的环境中从事鲁迅研究,显示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专心学术研究的精神风范。
E.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很多人借鉴。他自己的行动和丰硕成果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张梦阳自称是“笨人”,做的是“笨事”。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张梦阳做了哪些“笨事”?
(3)作为为人学者的人物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作为一名专业研究者,张梦阳身上有哪些突出的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不完全正确,《1913-1983国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是张梦阳主持编纂的;B项颠倒因果,是读熟了鲁迅的作品,才有对鲁迅的思想本质的较深的领悟与理解;C项“全部穷尽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说“大量收集”有关鲁迅研究学术的论著资料.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蠢事”的含义,读后可知,其实就是张梦阳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的意思.所以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筛选出能体现张梦阳做的“蠢事”的答题区域,然后根据语段内容的提示,用提炼性的语句概括作答.例如,第八段,“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读书,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几年下来,他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体现出了他的“蠢事”;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内容,从采取清代朴学家式的梳理法搜集鲁迅研究的文献资料;忍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用40 多年时问研究鲁迅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鉴赏传记文本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内容、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作答.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这类传记记叙与评论各半,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鉴赏评传的特色,可从其内容、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作答.例如本题在语言上,就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例如,本题在语言上,这篇传记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感染力.
(4)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人物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传主在文本中的言行举止等描写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概括.例如,第一段“却能让一个学者得寂寞,坚守思想”这句评价性语句就体现出了张梦阳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品质,以此类推,再从其对待学术的态度,求真务实、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鉴赏作答即可.
答案:
(1)ED(选E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A项给(1分),选BC不价分.)
(2)①在艰苦的环境中,用了几年的时间,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2分)
②采取清代朴学家式的梳理法搜集鲁迅研究的文献资料.(2分)
③忍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用40多年时问研究鲁迅,取得丰硕成果.(2分)
(3)①内容上,以叙述学术活动和挖掘人物的思想品质为主,对张梦阳的生平经历只作概括介绍.(2分)
②结构上,采用横向式,打破通常的时间顺序,抓住张梦阳40多年潜心鲁迅研究这一突出精神,以散文的形式组织材料,安排篇章结构.(2分)
③语言风格上,夹叙夹议,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感染力.(2分)
(4)①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②将学术学问视同自己的生命.③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④科学的研究方法.⑤求真务实的学风.(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蠢事”的含义,读后可知,其实就是张梦阳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的意思.所以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筛选出能体现张梦阳做的“蠢事”的答题区域,然后根据语段内容的提示,用提炼性的语句概括作答.例如,第八段,“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读书,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几年下来,他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体现出了他的“蠢事”;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内容,从采取清代朴学家式的梳理法搜集鲁迅研究的文献资料;忍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用40 多年时问研究鲁迅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鉴赏传记文本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内容、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作答.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这类传记记叙与评论各半,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鉴赏评传的特色,可从其内容、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作答.例如本题在语言上,就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例如,本题在语言上,这篇传记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感染力.
(4)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人物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传主在文本中的言行举止等描写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概括.例如,第一段“却能让一个学者得寂寞,坚守思想”这句评价性语句就体现出了张梦阳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品质,以此类推,再从其对待学术的态度,求真务实、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鉴赏作答即可.
答案:
(1)ED(选E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A项给(1分),选BC不价分.)
(2)①在艰苦的环境中,用了几年的时间,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2分)
②采取清代朴学家式的梳理法搜集鲁迅研究的文献资料.(2分)
③忍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用40多年时问研究鲁迅,取得丰硕成果.(2分)
(3)①内容上,以叙述学术活动和挖掘人物的思想品质为主,对张梦阳的生平经历只作概括介绍.(2分)
②结构上,采用横向式,打破通常的时间顺序,抓住张梦阳40多年潜心鲁迅研究这一突出精神,以散文的形式组织材料,安排篇章结构.(2分)
③语言风格上,夹叙夹议,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感染力.(2分)
(4)①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②将学术学问视同自己的生命.③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④科学的研究方法.⑤求真务实的学风.(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求老师解答:读选文,读选文,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 2020-05-17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 2020-07-15 …
下列关于《水浒》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武松打虎是英雄。另一个打虎英雄是李逵。B.按时间顺序,鲁达发 2020-11-01 …
判断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表达 2020-11-02 …
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 2020-11-03 …
2014年2月中旬,普查专家飞往乌鲁木齐(44°N,88°E)做前期调研,于北京时间12:50抵达. 2020-12-04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 2020-12-17 …
请你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出对鲁迅的认识(100字以上)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2020-12-29 …
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迁——《陈涉世家》——陈胜B.罗贯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021-01-17 …
著名的美国记者兼作家斯诺写了一副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沉痛哀悼,而且巧妙嵌入了鲁迅的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