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题目详情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钗黛合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最初是由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庚辰本第42回总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合用一图一咏,也往往被作为一个辅证.
  与“钗黛合一”一样,还有真、假宝玉的问题.“真”与“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书中可以看出,甄宝玉小的时候与贾宝玉简直是一模一样.可是,长大以后,似乎就转了性也许是听了警幻的劝,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此时的贾宝玉,却已是“悬崖撒手” 了.
  在《红楼梦》的开头,就讲了一个由“石”变“玉”的“幻术”.宝玉乃神瑛侍者下凡;他身上所佩的那块通灵宝玉,原本是一块无才补天的大石头,却被施以“幻术”而变成了一块美玉.也许,这块石头“瑛”即为“似玉的美石”的命运,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宝玉一生命运的象征.
  庚辰本第22回双夹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如果说钗、黛是一人的话,那么真、假也可能是一人.“钗黛合一”和“真假合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小时候的甄宝玉和薛宝钗.所谓黛玉之死与假玉出家,也许正象征着人的一种变化,所谓“过去种种犹如昨日死”.贾宝玉变成甄宝玉“石”变“玉”和黛玉变成宝钗“木”变“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是“幻术”,一个是“幻笔”,都表明了一个此消彼长、世事沧桑的变幻过程.
  因此,钗黛之争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情感和理性等等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矛盾,是很有普遍意义的.“钗黛合一”就是这样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如果说从“黛玉”变成“宝钗”或由假玉变成真玉,是有些“理想化”的;但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来说,这只是个程度的问题.“钗黛合一”或是“真假合一”,则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看了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  2020-04-25 …

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从第三者责任方取得损失的全额赔偿的,( )。A.保险人与第三者共同分担损失B.  2020-05-22 …

岳阳楼记“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节中的一句相照应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2020-06-04 …

《岳阳楼记》第二段的“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与第一段哪句话照应  2020-06-09 …

岳阳楼记的习题岳阳楼记我们还没学1.第二段中“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句话中的那句话相照应?“前人之述  2020-07-24 …

子曰:“可与信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的意思子曰:“可与信  2020-11-03 …

论语释义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可与  2020-11-23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  2020-11-23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际劳动局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法国第三季度失  2020-12-19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际劳动局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法国第三季度失业率  2020-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