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归沦得无人.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题目详情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归沦得无人.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赏析】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该是何等样的妙品啊,“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
看了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归沦得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有谁可以帮我解释解释这篇“贤文”的意思啊做人别太势利眼事有人,无事无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哼  2020-05-20 …

一、古诗、词填空1日长篱落无人过,(一、古诗、词填空1日长篱落无人过,().2我失我失娇杨君失柳,  2020-05-22 …

求明朝王鏊“春来十日无人见,一树寒梅已著花”的全诗“春来十日无人见,一树寒梅已著花”,是明朝诗人王  2020-06-11 …

这个人真一一一,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比如怪傻,当幽默,能干等等,再通过一两件事  2020-06-22 …

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猜一个动物的.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  2020-11-21 …

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不知是谁送花来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呀!  2020-11-21 …

问谜底?白色花,无人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不知是谁送花来.  2020-11-21 …

为下面的短文补写一个结尾要有细节描写生动感人--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无人区,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低头  2020-11-21 …

为短文补充结尾为下面的短文补充一个结尾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无人区,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一路低头行走,  2020-11-25 …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思是十年寒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思  2020-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