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春雪箬轩瑊玏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村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各家回来的年轻人,又陆续离开了家。村里并不太富裕,这些村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     雪
箬轩瑊玏
    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村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各家回来的年轻人,又陆续离开了家。村里并不太富裕,这些村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需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打拼。过年的那几天,倒是村里最热闹的几天,也是村里年轻人最多的时候,也是李老汉感到最孤独落寞的时候。
    李老汉吃过了午饭,在自家门槛上坐着,朝着不远处的小路上张望了很久,扭过脸来,从腰间解下旱烟袋,用柴火点着后,“吧唧吧唧”地猛抽了几口,缓缓吐着烟气。抽了一会儿,又呆呆地望着家门前的洋槐树,望得出神。树是他年轻的时候种上的,那年春天,儿子刚出生,他心里头高兴,兴冲冲地跑到集市上,挑了棵最好的树苗种在了门前的空地上。以前,他一有空就来给它浇水,可现在,他皱着眉,瞪着树,突然骂了一句:“瞎长这么高,有啥子用!”
    他火气突然上来了,把脸强扭过去,眼眶不觉湿润了。于是站起身来,轻轻把门带上,蹒跚地沿着小路走了出去。村子里很安静,天也晴朗得正好,阳光从那些尚且光秃秃的树枝上投了下来,奇形怪状的影子交织了一路。最近的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了,燕子从南方回来,在李老汉头顶的天空轻快敏捷地飞过。李老汉这才想起这几日自家房檐下也多了一个燕子窝呢,白天雏燕在窝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以前嫌吵,现在的他,习惯了这吵闹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周围静得可怕,让人发慌。
    路的尽头是一片碧绿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着,不远处几个孩子在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欢声笑语和耳畔的风声糅合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协奏曲。李老汉望了望孩子们,又望了望田野的尽头,他的面容舒展开来,扭过头去,又轻叹了一句。
    李老汉已经七十六岁了,老伴是前年初春走的,老伴刚走时,李老汉觉得天仿佛塌下来一般,虽然他拼命像以往那样,一天一天地过,但心头像是被活生生掏空了一般。那一阵子,他拼命地干活,干活,心里只想着:“我这把老骨头了,累死也就算了,也好陪她一起走啊!”索性李老汉干了一辈子的农活,身体还算硬朗,硬是将那段时光撑了过去。
    天已经不早了,太阳的余辉染红了西边的云彩,嬉戏的孩子早被爷奶叫回了家中。李老汉慢慢地往回赶,走到家门口,他忽然听到院中传来说话的声音,像是儿子的!李老汉裂开了嘴,激动地推开了门,蹒跚地走进院子里,四下里张望着。但是一个人也没有,他慢慢地低下了头,推开了灶房的门,坐在灶台前的小凳上。
    年前腊月廿八,李老汉也是像今天这样坐在小凳上,准备生火做饭。邻居家的小张突然过来,说是他儿子从省城打来电话,等着李老汉去接。李老汉一听,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赶了过去。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看不见星星。李老汉从小张家出来时,突然飘起了雪花,不一会,黑蒙蒙的夜色里多了一层亮晶晶的银白。方才的电话,让他整整半年的希望全部落空。“娃他爸,啥时候回来呀?”“大,这边活太忙了,俺们就不回了,强强寒假作业也多,不用挂念我们,这边过年管吃管住,工资还比往常多,给你汇了两千块钱,你在家……”李老汉在雪地里缓缓地走着,雪花落了他一身,他头顶上的银发全部变成了白色。来到门前那棵洋槐树下,他再也撑不住,扶着树,豆大的眼泪从眼眶中滴落,落到树脚下的雪地上,渗进了泥土中。他叫这棵树“怀根”已经三十多年了,因为他的儿子也叫“怀根”。
    他踉跄地来到堂屋,拿出那只他亲手糊好的风筝,上面是小燕子的图案,可爱无比,神采奕奕。李老汉轻轻抚摸着,突然双手一松,任由风筝飘下。风筝在空中徘徊了很久,轻轻地落到了地上
    门前的雪一直在飘着,门前的那颗洋槐树的枝干,悄然无声地被雪覆盖。
选自《名家散文》(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小说笔触细腻而生动,叙述了李老汉盼望儿孙回家过年却希望落空的故事,情节简单,平铺直叙。
B.小说开头写村庄,着力突出它的“静”,折射出当前农村凋敝衰败的社会现象;写李老汉,突出他“孤独落寞”,折射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削弱的现实。
C.文中写李老汉的儿子“怀根”春节不回家过年,这表明文章主题实际上是批判以“怀根”为代表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体恤老人的社会现实。
D.本文在写法上将现实与过去交织,采用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凸显人物形象,独具匠心。
E.本文以“春雪”为题,但第六段、第八段才提到“雪”,特别是第八段的“雪”显得荒谬唐突,可见作者行文布局缺少条理性。
(2)小说中画线处都写到风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小说中的“李老汉”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写“春雪”有什么用意?请从标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加以探究。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情节简单,平铺直叙”错.情节设置很讲究铺垫伏笔,起伏跌宕.C.“表明文章主题实际上是批判以“怀根”为代表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体恤老人的社会现实”错.说法片面绝对.E.分析有误.春雪的出现,是作者精心的安排,不是没有条理.相反,第8段的春雪结尾,暗示了主题,这场雪没有给李老汉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反而是满怀的希冀变成难言的凄凉.故选BD.
(2)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结合文本上下文内容,先写出这两处表达的内涵.第一处写到风筝,描写了一幅欢快动人的幸福画面,反衬出李老汉的孤寂.第二处写风筝突出李老汉听说儿孙春节不回家后的伤感.然后看这两处的关系.第一处为第二处作铺垫,孩子们放风筝很快乐,后文才会出现给孙子糊好的风筝.这两处形成对比,孩子们放风筝快乐与老汉丢风筝的失落形成对比,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3)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从“村里年轻人最多时,是李老汉感到最孤独寂寞的时候”,可以看出李老汉内心孤寂惆怅;从“李老汉的老伴去世后,他觉得天仿佛塌下来了,心头像是被活生生掏空了一般,并且想累死去陪老伴;李老汉整整半年都希望见到儿子和孙子,早早地给孙子糊好了风筝”,可以看出重情,深爱家人;同时从文中还能留露出李老汉坚强、能干的坚毅品质.
(4)本题要求从四个方面加以探究.①标题:春雪既是实指,是春节的雪,也是虚指,指李老汉每逢春节压在心头的“雪”. ②人物形象:考虑春雪描绘出的凄冷的氛围和孤寂的空巢老人形象的关系.③情节设计:本文靠雪将眼前与过去交织在一起,使情节波澜起伏.④主题:春雪暗示主题.文章借春雪反映当前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迫于生计,过年也不回家“团聚,村里老人孤独寂寞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
(1)(5分)BD(答B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C说法片面绝对,答AE不给分)
(2)(6分)①第一处写风筝,描写了一幅欢快动人的幸福画面,反衬出李老汉的孤寂悲哀.第二处写风筝突出李老汉听说儿孙春节不回家后的失落伤感.(2分)
②两处写风筝形成对比,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李老汉丢风筝的失落形成对比,突出李老汉的失落、伤感、孤寂.(2分)
③第一处写风筝为第二处写风筝作铺垫,并前后呼应,正是孩子们放风筝很快乐,后文才会出现给孙子糊好的风筝,使得小说行文顺畅,无突兀之感,并结构完整.(2分)
(3)(6)①内心孤寂惆怅.小说中李老汉心里孤独落寞才沿着小路走了出去.第一段中直接叙述“村里年轻人最多时,是李老汉感到最孤独寂寞的时候.”
②重情,深爱家人.李老汉的老伴去世后,他觉得天仿佛塌下来了,心头像是被活生生掏空了一般,并且想累死去陪老伴;李老汉整整半年都希望见到儿子和孙子,早早地给孙子糊好了风筝.
③坚强,有苦全自己扛,不愿求人.李老汉的老伴去世后,他拼命地干活,硬是将那段时光撑了过去.自己内心极度思念儿孙,却不找人倾诉,独自出门.
④能干,手巧.李老汉能糊风筝,并且会画出可爱无比,神采奕奕的小燕子图案.
(任答3点即可)
(4)(8分)①标题:春雪既指春节的雪,也暗指李老汉每逢春节压在心头的“雪”,春节儿孙不回家的烦心事压在李老汉心头,如雪一般凄冷.
②人物形象:春雪渲染出一种凄冷的氛围,烘托出一个孤寂落寞的空巢老人形象.
③情节设计:将眼前与过去勾连,现实与幻觉交织.年后李老汉出门所见是现实,儿子出生时种槐树、妻子死后是过去,听到儿子的说话声及尾段的雪是幻觉.这样写使情节有波澜,富于变化.
④主题:春雪暗示主题.春雪原本是春节的雪,“瑞雪兆丰年”,但这场雪未必给李老汉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反而是满怀的希冀变成难言的凄凉.借春雪反映当前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迫于生计,传统的过年回家“团聚 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村里老人孤独寂寞,唯有思念陪伴的社会现实.警醒我们重视乡村衰败,乡村传统文化消弱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