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秋稼陆蠡①阿富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照在床上。阳光透过半截糊纸半截敞着的窗格,金黄色的长方块印在被褥上,反射起通室的透明。尘埃在空中飞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秋 稼
陆 蠡
①阿富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照在床上。阳光透过半截糊纸半截敞着的窗格,金黄色的长方块印在被褥上,反射起通室的透明。尘埃在空中飞舞,好像极细的蚊萤,在那里摆阵。这温和,这舒贴,这慰抚,叫他想起做小孩子时赖床的感觉,他微笑了。
②平常,他起身总比太阳早,回家的时候总比太阳迟,他是一个种田人,不论阴晴雨雪,总有事情做着,忙着的。现在却闲,那是因为战事发生后,这里已经成为战区,村里的男女老幼都逃避了,只有几个大胆的,或者是病得不能动弹的才留在这儿。
③阿富是有了战争经验的,所以比别人沉着些。十几年前江浙战争时,他正是壮年,曾被拉去扛了几天子弹。但凭他的机敏,得安然回来,非但没有损失,还赚得两只袁大头。六年前,东洋人也曾打到他的村庄,走进他的家里,他又应付出去,除了牵去一头耕牛,没有别的损害。这一回,他把牛和家眷都寄托在别处,自家守在屋里。一是因为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二是因为秋稻转眼成熟,这是他半年辛苦的结晶,他全家命脉所在。
④一阵嗡嗡的声音把阿富从呆想中拉回来。一只蜜蜂一头撞在纸窗上,向外边光亮处飞。大概是失群的蜜蜂,夜间迷失在他房里,或是被九月无力的阳光所诱,冒寒出来。其实天气太凉,不是采花的时候了。阿富起来,用纸条把它从没有糊纸的格孔中放出去,便起身走向田野。
⑤田野是一片旷寂。波形起伏的禾稼,每一茎上都垂着重甸甸的金黄谷穗,这些好像是他亲手养大的孩子,在等着收获。地面草叶上,禾藁上,蛛网上,都被夜露濡湿,踏过的时候,簌簌地掉下来,沾湿了他的衣襟。他蹀躞着,心里好像感觉到有一种义务,有一种责任,不能让天赐的粟粒委弃在地上,这种在他心底起的惜物的心,使他一步步更坚决地向家里走。他想起锈钝了的镰刀,想起禾床,想起尘封的谷簟,终于想起邻居的癞子。
⑥他便先去找癞子。他和阿富是老相好。阿富时常帮他忙,他也帮助阿富。阿富不走,他也留在这里。他们今天碰到的时候,都意外地高兴。
⑦“喂,稻黄了。”阿富扬着烟管说。“稻黄了。”应声虫似地回答。“收割吧!”“收割。”“带镰刀来。”“马上来。”几分钟后,他们的镰刀,便在禾梗上飕飕地挥舞了。他们沉默而奋兴,似乎忘了早餐尚未吃过的腹中的饥饿,只顾把稻束往身边放。突然,身后一声口哨,他俩不约而同地停住了,挺起腰来往后看,在他们身后站着两个士兵,穿着黄绿色的军服,臂上有红膏药的符号,手里拿着枪。旁边还站着一个脸色和善的便衣。
⑧“辛苦么?”穿便衣的装着笑脸说。“这里真是满地黄金。”他指黄熟的稻穗继续说。“我们队长请你说话。”他用手招呼阿富和癞子。
⑨据阿富的经验,和他们绝对拗不得。他把镰刀丢在地上,招癞子一道过去,跟在他们后面。
⑩在不数十步远的土庙里,所谓队长,一个戴眼镜八字须的矮胖子,坐在一只破椅上,后面还有十数个兵士,他招阿富过去,用温和的口吻问:“你是本地人么,你们做工每天可赚多少钱?”阿富谦逊地回答:本地人,种地的,没有工钱。
⑪“你们要钱么?只要照我们的话去做,要多少都可以,你们不用愁穷了。”队长夸耀地说。见没有回答,便用手指一指穿便衣的。
⑫穿便衣的跑过来,凑在阿富的耳朵边说:“事情很容易,只要你躲在沟里,把一天或一夜的来来去去的人数马匹车辆记个数目,回来报告我就成,你看这容易么?”
⑬阿富没说话。他知道当前是个大难关。他没读过书,但是他知道他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宗、妻儿后代也还是中国人,现在坐在他前面的是东洋人,是中国人的敌人。一个人能对不起祖宗后代么?
⑭阿富回头看癞子,他已经被两个兵带在另一旁,只是看着阿富,阿富不答应,他是抵死也不答应的。他呆着。
⑮“给我拖出去,枪毙!”队长连声吼。“再不答应,你的命就没有了。”穿便衣的人说。
⑯一点声息都没有,一只蚱蜢飞进来,停落在阿富的身上,他想起刚才给他放走了的蜜蜂。突然,阿富看见军官的眼镜上闪烁着一个纸窗的影,他转过头去。自己的小屋在阳光底下闪烁着,两柄镰刀,散落在田里,也隐约可见。稻穗仍旧垂着,露水也干了。被太阳蒸晒的原野散出刍藁的浓香,再看癞子,仍然呆着。一阵枪声响了,一切复归于沉寂。田野间一片金黄的秋稼,却没有一个收割的人。
(原载《烽火》第8期,写于1938年,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阿富的形象特点。
(2)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3)小说第③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4)小说两次写到“蜜蜂”,请探究其在文中的意蕴。
秋 稼
陆 蠡
①阿富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照在床上。阳光透过半截糊纸半截敞着的窗格,金黄色的长方块印在被褥上,反射起通室的透明。尘埃在空中飞舞,好像极细的蚊萤,在那里摆阵。这温和,这舒贴,这慰抚,叫他想起做小孩子时赖床的感觉,他微笑了。
②平常,他起身总比太阳早,回家的时候总比太阳迟,他是一个种田人,不论阴晴雨雪,总有事情做着,忙着的。现在却闲,那是因为战事发生后,这里已经成为战区,村里的男女老幼都逃避了,只有几个大胆的,或者是病得不能动弹的才留在这儿。
③阿富是有了战争经验的,所以比别人沉着些。十几年前江浙战争时,他正是壮年,曾被拉去扛了几天子弹。但凭他的机敏,得安然回来,非但没有损失,还赚得两只袁大头。六年前,东洋人也曾打到他的村庄,走进他的家里,他又应付出去,除了牵去一头耕牛,没有别的损害。这一回,他把牛和家眷都寄托在别处,自家守在屋里。一是因为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二是因为秋稻转眼成熟,这是他半年辛苦的结晶,他全家命脉所在。
④一阵嗡嗡的声音把阿富从呆想中拉回来。一只蜜蜂一头撞在纸窗上,向外边光亮处飞。大概是失群的蜜蜂,夜间迷失在他房里,或是被九月无力的阳光所诱,冒寒出来。其实天气太凉,不是采花的时候了。阿富起来,用纸条把它从没有糊纸的格孔中放出去,便起身走向田野。
⑤田野是一片旷寂。波形起伏的禾稼,每一茎上都垂着重甸甸的金黄谷穗,这些好像是他亲手养大的孩子,在等着收获。地面草叶上,禾藁上,蛛网上,都被夜露濡湿,踏过的时候,簌簌地掉下来,沾湿了他的衣襟。他蹀躞着,心里好像感觉到有一种义务,有一种责任,不能让天赐的粟粒委弃在地上,这种在他心底起的惜物的心,使他一步步更坚决地向家里走。他想起锈钝了的镰刀,想起禾床,想起尘封的谷簟,终于想起邻居的癞子。
⑥他便先去找癞子。他和阿富是老相好。阿富时常帮他忙,他也帮助阿富。阿富不走,他也留在这里。他们今天碰到的时候,都意外地高兴。
⑦“喂,稻黄了。”阿富扬着烟管说。“稻黄了。”应声虫似地回答。“收割吧!”“收割。”“带镰刀来。”“马上来。”几分钟后,他们的镰刀,便在禾梗上飕飕地挥舞了。他们沉默而奋兴,似乎忘了早餐尚未吃过的腹中的饥饿,只顾把稻束往身边放。突然,身后一声口哨,他俩不约而同地停住了,挺起腰来往后看,在他们身后站着两个士兵,穿着黄绿色的军服,臂上有红膏药的符号,手里拿着枪。旁边还站着一个脸色和善的便衣。
⑧“辛苦么?”穿便衣的装着笑脸说。“这里真是满地黄金。”他指黄熟的稻穗继续说。“我们队长请你说话。”他用手招呼阿富和癞子。
⑨据阿富的经验,和他们绝对拗不得。他把镰刀丢在地上,招癞子一道过去,跟在他们后面。
⑩在不数十步远的土庙里,所谓队长,一个戴眼镜八字须的矮胖子,坐在一只破椅上,后面还有十数个兵士,他招阿富过去,用温和的口吻问:“你是本地人么,你们做工每天可赚多少钱?”阿富谦逊地回答:本地人,种地的,没有工钱。
⑪“你们要钱么?只要照我们的话去做,要多少都可以,你们不用愁穷了。”队长夸耀地说。见没有回答,便用手指一指穿便衣的。
⑫穿便衣的跑过来,凑在阿富的耳朵边说:“事情很容易,只要你躲在沟里,把一天或一夜的来来去去的人数马匹车辆记个数目,回来报告我就成,你看这容易么?”
⑬阿富没说话。他知道当前是个大难关。他没读过书,但是他知道他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宗、妻儿后代也还是中国人,现在坐在他前面的是东洋人,是中国人的敌人。一个人能对不起祖宗后代么?
⑭阿富回头看癞子,他已经被两个兵带在另一旁,只是看着阿富,阿富不答应,他是抵死也不答应的。他呆着。
⑮“给我拖出去,枪毙!”队长连声吼。“再不答应,你的命就没有了。”穿便衣的人说。
⑯一点声息都没有,一只蚱蜢飞进来,停落在阿富的身上,他想起刚才给他放走了的蜜蜂。突然,阿富看见军官的眼镜上闪烁着一个纸窗的影,他转过头去。自己的小屋在阳光底下闪烁着,两柄镰刀,散落在田里,也隐约可见。稻穗仍旧垂着,露水也干了。被太阳蒸晒的原野散出刍藁的浓香,再看癞子,仍然呆着。一阵枪声响了,一切复归于沉寂。田野间一片金黄的秋稼,却没有一个收割的人。
(原载《烽火》第8期,写于1938年,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阿富的形象特点。
(2)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3)小说第③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4)小说两次写到“蜜蜂”,请探究其在文中的意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概括人物形象,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特点.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②-⑮)可以看出阿富是一个勤劳善良、沉着机敏、热爱土地、心存侥幸、不惧威逼利诱,具有民族大义的人.
(2)分析表达特色,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些好像是他亲手养大的孩子”运用比喻,“波形起伏的禾稼,每一茎上都垂着重甸甸的金黄谷穗”“沾湿了他的衣襟”“心里好像感觉到有一种义务,有一种责任”是视觉、触觉、心理的描写.写出了丰收在望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无比的喜悦、珍惜以及朦胧中希望通过勤劳获得温饱生活的感人期盼.
(3)从“十几年前”一词可以看出,这里属于插叙.分析作用,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交交代了“阿富”两次侥幸逃过劫难的经历,从而交代了故事背景,结构上为下文“阿富”被抓被杀提供了合理依据与铺垫,与结局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民族大义.
(4)作答题目先要找出文中描写“蜜蜂”的内容,一是文章的第四段,一是文章的第十六段.分析意蕴时和主人公阿富的命运、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作品的主题联系起来.
答案:
(1)①勤劳善良;②沉着机敏;③热爱土地;④心存侥幸;⑤不惧威逼利诱,具有民族大义.(每点1分,共5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人物的视觉、触觉、心理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丰收在望之景(2分),主人公内心的无比的喜悦、珍惜以及朦胧中希望通过勤劳获得温饱生活的感人期盼(2分).(5分)
(3)插叙,“阿富”两次侥幸逃过劫难的经历(1分);作用:揭示战乱的故事背景(1分);为“阿富”被抓被杀提供了合理依据与铺垫(1分);与结局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民族大义(1分).(每点1分,共4分)
(4)①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②表现了中国百姓的淳朴与善良,对生活的热爱;③反衬出战乱中百姓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悲悯情怀;④喻示了其内心渴望“活”的强烈愿望,使人物血肉丰满,真实可感(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赋分).
(2)分析表达特色,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些好像是他亲手养大的孩子”运用比喻,“波形起伏的禾稼,每一茎上都垂着重甸甸的金黄谷穗”“沾湿了他的衣襟”“心里好像感觉到有一种义务,有一种责任”是视觉、触觉、心理的描写.写出了丰收在望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无比的喜悦、珍惜以及朦胧中希望通过勤劳获得温饱生活的感人期盼.
(3)从“十几年前”一词可以看出,这里属于插叙.分析作用,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交交代了“阿富”两次侥幸逃过劫难的经历,从而交代了故事背景,结构上为下文“阿富”被抓被杀提供了合理依据与铺垫,与结局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民族大义.
(4)作答题目先要找出文中描写“蜜蜂”的内容,一是文章的第四段,一是文章的第十六段.分析意蕴时和主人公阿富的命运、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作品的主题联系起来.
答案:
(1)①勤劳善良;②沉着机敏;③热爱土地;④心存侥幸;⑤不惧威逼利诱,具有民族大义.(每点1分,共5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人物的视觉、触觉、心理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丰收在望之景(2分),主人公内心的无比的喜悦、珍惜以及朦胧中希望通过勤劳获得温饱生活的感人期盼(2分).(5分)
(3)插叙,“阿富”两次侥幸逃过劫难的经历(1分);作用:揭示战乱的故事背景(1分);为“阿富”被抓被杀提供了合理依据与铺垫(1分);与结局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民族大义(1分).(每点1分,共4分)
(4)①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②表现了中国百姓的淳朴与善良,对生活的热爱;③反衬出战乱中百姓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悲悯情怀;④喻示了其内心渴望“活”的强烈愿望,使人物血肉丰满,真实可感(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赋分).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把4米长的木材平均分成5段,每截一次需要2分钟,截完需要()分钟,每段木材长(),截完需要()分钟 2020-04-26 …
将长5米的木料,从一头开始,按30厘米一段和20厘米一段的长度交替截下来,每截一次要10分,中间要 2020-04-26 …
把十五分之八米的铁丝截成长度相等的几段,一共截了4次后正好截完.每段长是 2020-05-13 …
将一根长2.5的木料,从一头开始,按30厘米一段和20里面一段的长度交替截下来,每截一次要10分, 2020-06-20 …
一张长方形纸长60CM,宽36CM,把它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并使它们面积尽可能大,截完后没有剩余 2020-07-17 …
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为540度,求不截去角时,多边形的内角和.(截完...一个 2020-08-01 …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截面不可能是什么图形?圆锥的截面还不可能是什么几何图形?回答要完整,最好都 2020-08-02 …
建筑土力学选择,请选完后给出解释,谢谢!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截面形式符合规定的有().A、当基础 2020-11-07 …
现有1m长的小木棒,第一次截去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第三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截下去,球第七次 2021-01-06 …
一条绳子,我每次截去一半,不断截取下去,可以截完吗?那我问你们0.9999......=1?yuan 2021-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