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关于思考罗素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作“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导向某个方面。但
关于思考
罗 素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作“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导向某个方面。但话说回来,有许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他来指示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也就是说,惟有能自由正当思考的人,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思想源泉的停滞,连最好的头脑也经常有此现象。不如此,而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把自己的思想放逐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想的圣灵实是罪过。这些人正如一些不得要领的学画者,成天看着干枯的植物标本,或铜板雕刻的风景,而把大自然的景物置之于脑后一样。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的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其如此,才更能证明该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如是,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失。
自己思索的人,他的意见以后可能被举为权威的例证。这时候的“权威”和一般书籍哲学家所据以为“权威”的情形不同。前者的意见和他自身有着强有力的联结;后者不过是搜集整理归纳别人的意见。它就好像是用一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而前者与之相比,则是个活脱脱的生人,因为它是从外界在“思考之心”中植下胚胎,经过受胎、妊娠、分娩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上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的逼真。
1 .与“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一句话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书只是自己思考的另一种形式
B .读书不能代替自己思考
C .阅读时,我们只可以依赖书本把自己导向某一个方面而不可全程依赖书本
D .与读书相比,自己思考要更加重要
2 .下列对“不如此”中的“如此”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 B .我们必须学会自由正当地去思考
C .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 D .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
3 .对第二自然段所要表达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进行研究之前,应该首先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真理或见解是否“别人早已发掘了”
B .经过自己的思考或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才是最有价值的
C .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或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才不会如浮光掠影,而是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失
D .经过自己的思考或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即使“别人早已发掘了”,也大可不必泄气、失望
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我们心中没有“守护神”,则阅读时我们就势必陷入深渊歧途
B .我们只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可以去读书
C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是用一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与他自身缺乏强有力的联结
D .人应该多自己思考而少读书
用绳子量井深,把绳折3折来量,井外共余绳1米,求井深和绳长如果设井深x米列方程:如果设绳长x米列方程 2020-03-30 …
初二数学用绳测井深,用绳三折来量,井外余绳4尺,用绳四折来量,井外余绳1尺.求井深和绳长. 2020-04-13 …
做一个中国结要用5份之3m红绳,一根12m的红绳已用了4份之一,己经做了做一个中国结要用5份之3m 2020-04-26 …
1.一台播种机4分之3小时播种2分之5公顷.这台播种机1小时播种多少公顷?这台播种机播种1公顷地需 2020-04-27 …
用一根绳子测量井深,把绳子折成三折两量,井外余绳12尺;把绳子折成四折来量,井外余绳4尺.求井深和 2020-05-13 …
数学一根绳子用去4分之3后又用去3米还剩6米这根绳子原有()米一根绳子用去4分之3后又用去3米还剩 2020-06-06 …
五户共井问题五户人家共用一口井,井深不超过10m,如果用A家的绳2条,B家的绳1条接长,正好抵达水 2020-07-10 …
三道数学应用题,乱答不悬赏,回答完善着悬赏101.两根绳子共长30米,如果第1根绳子用去30%,第2 2020-11-06 …
关于一根绳子的问题!一根绳子,用去的占全长的4/7,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这句话的数量关系式可表示 2020-11-07 …
甲乙两根绳子,长都是5分之4,甲绳子用去4分之3米,乙用去了4分之3,哪根绳子用去的部分长些?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