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题目详情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此语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前后文如下:\x0d”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x0d余英时语或可做一注脚:\x0d“中国很多史学家都梦想写通史,那是因为历史传统的关系,通史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不同,我们理想的通史是司马迁式的,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不得了的大综合.或者像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但《通鉴》已不算“通”,只能从三家分晋开始;还必须有七八个专家给他专门做研究,他自己写成最后稿本,现在还保存一本司马光通鉴稿,看看别的专家的东西,他来改写贯通.但他的问题不像现在的通史,那是给皇帝看的:怎么治,怎么乱,治乱的原因在哪里?有很清楚的目标.从历史上得到一些统治的教训,怎么样治理这个国家,是一个镜子.我们现在是给谁写呢?写通史就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从文化观点,有的从平民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平民怎么想的,可是平民根本没有资料,农民每天耕田,晚上回家吃饭,有什么东西可以作资料呢?他的感想不可能写出来,有人代他写出来也不能作为代表.今天写通史的情况不一样了,通史是教科书,“成一家之言”就不是通了,只是一个人的看法.写通史希望销路好,就不能成一家之言,是集众家之言,所以观念变了.在这种情形下,写通史要靠综合能力和叙事本领,与司马迁和司马光完全不同了.……我是学历史的,基本上讲的就是“通古今之变”的问题.古今怎么变化,那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在古今之变中,就有具体的如何“通”的问题.我不写通史,往往集中精神研究每一个时代的特殊问题.但“通”的观念永远在我心里.我愿意借这个机会说明,中国古代“通史”的观念和现代教科书式的通史,不是一回事.传统的观念预设着一种全能的超越观点,好像上帝一样,可以看到全史的整体,所以在“通古今之变”上面还要加上“究天人之际”.史学家是人,人一定在地上某一个时空交叉点上,就会受我的时空交叉点的经验所限制,不可能看到想象中上帝的眼光.哪一个史学家不是在时空交叉点上活着呢?离开时间和空间,能够存在吗?“
看了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亦欲以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谈谈你的感想 2020-06-22 …
1.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 2020-06-22 …
司马迁说他作《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2020-06-22 …
司马迁说他《史记》: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2020-06-22 …
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5吨,可烧48天,实际每天节约五分之一,这堆煤实际可烧多少天?2一个数除以51 2020-11-03 …
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通用时间最长的汉字标准字体是什么 2020-11-07 …
一项工程,甲乙合干十天完成甲单干15天实际上甲先干了几天乙接着干18天完成,甲乙实际各干多少天? 2020-11-17 …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史 2020-11-28 …
化学有自己的语言,可以用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请按照要求填空。①科学家发现高活性硅化 2020-12-16 …
宁天城际一期即将建成通车,乘地铁将成为六合人民出行的一种重要方式.地铁站严禁携带、存放易燃品.为了提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