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唐论曾巩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唐 论
曾巩
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 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 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 治:太平盛世
B.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 日:一天天地
C.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 庠:学校
D.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备:准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 \ 季布为朱家钳奴
C.废则危且乱 \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又有治天下之效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论述唐太宗施政“得”与“失”的一组是 ( )
A.诎己从谏,仁心爱人 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B.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 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C.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 躬亲行阵之间
D.战必胜,攻必克 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2)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3)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1. D
2.B3. C4. D答案 5.(1)汉朝建立以来,更换了二十四位国君,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相传四百年。
(2)晋朝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统一不久就灭亡了,它们的政治措施就不值得评价了。
(3)天下没有谁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追求的事业。
1. 完善
2.两个 “为”都是动词,“做”。A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
示并列关系。C第一个“且”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D第一个
“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 A第二句说的是汉文帝,B两句都论述唐太宗之“得”,D两句都论述唐太宗之“失”。 4. 文中没有涉及汉文帝“治天下之效”,故D错。
高中语文前十二题基础题辅导书就是全都是前12题的辅导书?就是前36分的~不要那种前6题的有木有前十 2020-06-05 …
文学理论的总体结构(传统结构)分为: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发展论这些怎么理解?急文学理论 2020-06-24 …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9.请分别为第③段和第④段中两个“好”注音.10.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文不求 2020-07-01 …
对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例举曹操、谢安的事例论证我们我们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 2020-07-07 …
英语作文(议论文)根据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以WhyDoWeStudyEnglish?为题,用英语写一 2020-07-21 …
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差别?记叙文和议论文有什么区别?我指的不是那种很规范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有的比如说是 2020-07-25 …
论文百分号格式到底是%还是%(全角)还是另一种宋体很小的形式谢谢是中文的论文 2020-11-07 …
课文《论求知》分为三个部分,对每一部分内容概括正确的是[]A.论求知的目的论求知的作用论求知的方法B 2020-12-23 …
语文文言文分析语文中的文言文长出现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如何判别?如何运用?怎 2021-01-1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是指以记叙、说明或议论为主的文章,但 2021-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