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①苏轼(其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②,家在牛栏西复西。(其二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① 苏轼 (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②,家在牛栏西复西。 (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③,口吹葱叶送迎翁④。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这两首诗写于诗人被贬海南儋州之时。②牛矢:牛屎。③总角:指童年。④口吹葱叶:一种儿童游戏。
(1)“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出自《___》一书。
(2)对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
A.(其一)“半醒半醉”一语,寄寓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遭遇的不满。
B.(其一)以“牛矢”入诗,极为大胆,化俗为雅,写出了一种生活情趣。
C.(其二)“口吹葱叶迎送翁”的描绘,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有趣。
D.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并建立了真挚深厚朴实的感情。
(3)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诗歌内容,分析(其二)画线句部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① 苏轼 (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②,家在牛栏西复西。 (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③,口吹葱叶送迎翁④。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这两首诗写于诗人被贬海南儋州之时。②牛矢:牛屎。③总角:指童年。④口吹葱叶:一种儿童游戏。
(1)“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出自《___》一书。
(2)对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
A.(其一)“半醒半醉”一语,寄寓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遭遇的不满。
B.(其一)以“牛矢”入诗,极为大胆,化俗为雅,写出了一种生活情趣。
C.(其二)“口吹葱叶迎送翁”的描绘,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有趣。
D.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并建立了真挚深厚朴实的感情。
(3)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诗歌内容,分析(其二)画线句部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有关文化常识.本题实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有关内容见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本题是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此题作答时,需要整体把握两首诗的内容,然后对照具体的信息进行辨析.当然选择题也可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代入到原诗中分析.两首诗中的内容虽遭流放,但诗人流露出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A项)“半醒半醉”一语,寄寓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遭遇的不满.实则不然.这首诗首句写作者有一天带着酒后的醉意,遍访“四黎”之家,归途天色已暗,酒意末醒.表示了诗人和当地的人民关系密切.
(3)本题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二要结合本诗内容.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关于苏轼的思想,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参考答案:
(1 )《论语》
(2)A
(3 )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译文:
作者有一天带着酒后的醉意,遍访“四黎”之家,归途天色已暗,酒意末醒;并且地面上草木丛生,路径不明.他走入“竹刺藤梢”围绕的迷途中,要回家认不了路,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径走,囚为知道自己的家就在牛栏之西.
三个五六岁的小孩吹着树叶,用笛声迎来送往,那些四海为家漂泊,为了功名利禄而争斗的人,其实淡薄的生活同样快乐啊.大概就是一首表达超然物外的志向的诗.
鉴赏:
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本题是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此题作答时,需要整体把握两首诗的内容,然后对照具体的信息进行辨析.当然选择题也可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代入到原诗中分析.两首诗中的内容虽遭流放,但诗人流露出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A项)“半醒半醉”一语,寄寓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遭遇的不满.实则不然.这首诗首句写作者有一天带着酒后的醉意,遍访“四黎”之家,归途天色已暗,酒意末醒.表示了诗人和当地的人民关系密切.
(3)本题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二要结合本诗内容.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关于苏轼的思想,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参考答案:
(1 )《论语》
(2)A
(3 )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译文:
作者有一天带着酒后的醉意,遍访“四黎”之家,归途天色已暗,酒意末醒;并且地面上草木丛生,路径不明.他走入“竹刺藤梢”围绕的迷途中,要回家认不了路,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径走,囚为知道自己的家就在牛栏之西.
三个五六岁的小孩吹着树叶,用笛声迎来送往,那些四海为家漂泊,为了功名利禄而争斗的人,其实淡薄的生活同样快乐啊.大概就是一首表达超然物外的志向的诗.
鉴赏:
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看了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回答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苏东坡(苏轼)描写西湖的诗作除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夜泛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外啊! 2020-05-16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寺送林子方的意境!不是诗意!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 2020-06-09 …
想一想,填一填。本课两首诗都赞美的是季西湖的美景,但赞美的角度不同,苏轼以雨赞湖,杨万里是以赞湖。 2020-06-09 …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这条题目是什么呢? 2020-06-12 …
谁能解释下楚翎翼的名句“美人笑靥惊天色,惹醉鱼儿沉下来”什么意思《沉鱼醉》玉指拨弦万籁衰,姑苏台外 2020-06-13 …
醉西游答题活动,“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它具体在京西什么地方?正确答案是什么? 2020-07-10 …
请和小伙伴一起读一读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 2020-07-23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不是描写杭州西湖的 2020-08-0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 2020-11-29 …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环湖一周约15公里.苏堤与白堤把全湖隔为外 2020-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