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文(21分)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21分)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⑶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⑸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⑹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⑺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⑻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小题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小题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
(2)
(3)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历史
小题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小题3:(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小题4:C 


小题1:
看了 阅读下文(21分)⑴筷子在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的是《左传》隐公十一裁,“礼,务圈家、定衬: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  2020-06-06 …

大道之行也练习题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  2020-06-15 …

求下列古文译文1.《礼记‧郊特牲》:「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  2020-06-17 …

关于礼记的英文翻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衣食足然后知礼仪。选自礼记礼运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也可  2020-07-07 …

关于礼记的英文翻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衣食足然后知礼仪.选自礼记礼运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也可以一  2020-07-07 …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  2020-07-25 …

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讲述了世外桃源的故事,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B.  2020-07-25 …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  2020-07-28 …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  2021-01-16 …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