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翻译

题目详情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翻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原诗:《从军北征》 中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薄海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征军三十万,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想象得出.
看了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回首前瞻满怀壮志,激情六十年一瞬而过.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全词如下:沧海横流  2020-04-27 …

受十七号台风芭玛的影响,海上进行了紧张的求援行动,某船上午十一时三十分在A处观测海岛B在北偏东六十  2020-05-16 …

英语翻译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  2020-06-23 …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  2020-07-11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海啸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九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海滨。前�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20-11-08 …

阅读下列材料:红军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翻越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  2020-11-25 …

上海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上海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  2020-12-26 …

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1,十年不漱口什么?2,十月丝瓜是什么?3十五只老鼠打架是什么?4十五只小船出海  2021-01-01 …

据统计,我国汉族人口是十一亿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人,横线上的写作.  2021-01-07 …

(2000•上海)根据上海市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市政府工作报告,1999年上海市完成GDP(GDP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