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地上的事情苇岸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和疏松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和疏松的峰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枝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大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疾病或敌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卧在那里,翅零落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都能将它推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筑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黑黄斑纹,是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老人告诉过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块空地,它的形状像一只盘子,被四周的楼群围起。它盛过田园般安详的雪,盛过赤道般热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孩子们的欢乐撒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我注视着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戏,这游戏是每个从他们身边匆匆走的大人都做过的。大人告别了童年,就把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
在山冈小径上,我看到一只蚂蚁在拖蜣螂的尸体。蜣螂可能被人踩过,尸体已经变形,渗出的体液粘着两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蚂蚁紧紧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动身躯,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摇晃,但丝毫没有向前移动。我看了很久,直到我离开时,这个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没有其他蚁来帮它,它似乎也没有回巢去请援军的想法。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六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下过雪许多天了,地表的阴面还残留着积雪。大地斑斑点点,仿佛一头在牧场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了,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
我时常忆起一个情景,它发生在午后时分,如大兵压境,滚滚而来的黑云很快占据了整面天空。随后,闪电进绽,雷霆轰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烟雾四起,骤雨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在这万物偃息的时刻,我看到一只衔虫的麻雀从远处飞回,雷雨没能拦住它,它的儿女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从空中降落飞进檐间的一瞬,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
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1)文章第三段首句写到:“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作者这样说有什么依据?把它放在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写麻雀时写到:“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试分析北方农妇与麻雀擦拭硬喙有什么相似点?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都写了蚂蚁,第四段与第九段也都写了麻雀,作者分别对蚂蚁与麻雀的两次描写,其角度一样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此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生活在大地上的蚂蚁、麻雀和熊蜂等生命的生活状态,表达了热爱和赞美这些勤劳勇敢、努力生活的生灵们的写作主旨。
B.全文选用材料看似散漫,但作者通过一条感情的线索把它们贯穿组合起来,从而集中地揭示了“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这一主题。
C.文章在描写不畏雷雨而为儿女衔食的麻雀时,赞美说:“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这是因为鸟的羽毛不会被雨水淋湿而失去美丽的光泽。
D.冬去春来,面对旷野,作者说“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这样写,既表现了对劳动的渴望,又表达了对读者的呼唤。
E.文章最后写到“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是含蓄地表示,应用心去感受、热爱大地,以及大地上生命不息的生命,并努力为生活劳作。
解析:
(1)①这一结论是从日本作家对日落的观察与“我”对日落、日出的观察悟出来的。②把这句话放在第三段首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第二段的描述,引出第三段对勇敢但已死去的熊蜂的感慨。 (2)①两者除在动作相似外,更因为两者所砺的都是赖以生存的工具。②作者通过这个比喻,蕴涵了对大地上的生命为生存而做出的努力的肯定和赞美。 (3)都不相同。第一次写蚂蚁是从蚂蚁精心建造自己美观实用的生活家园的角度写的;第二次是从蚂蚁辛勤觅食的解度写的;第一次写麻雀写出了它们怡然自得的生活景状,第二次写出了麻雀为抚育独儿女风雨无阻的精神。(上述题的答案,意思对即可) (4)DE(A项“热爱和赞美这些勤劳勇敢努力生活的生灵们”不是本文的主旨;B项“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不是本文的主题;C项这里的美丽不再是指外表之美,而是指勇敢无畏、充满爱心的内在之美)。
对酒精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按提示进行实验也可增加实验内容.(1)点燃前观察酒精的颜色 2020-05-14 …
酒精与水互溶,这种情况有谁留意过?酒精滴入水中,水被推开,且推开的那个圈在刚刚滴入酒精后出现较为剧 2020-05-1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地上的事情苇岸①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 2020-06-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地上的事情苇岸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 2020-06-24 …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1)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 2020-07-01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大地上的事情苇岸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 2020-07-04 …
发现中暑者后把患者扶到通风处并察上酒精这涉及的物理道理是什么,两点 2020-07-10 …
试管中加入少量用红墨水染红的酒精,试管口套一个气球,将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规范操作)观察现象, 2020-11-04 …
12、化学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实验过程将棉布用65%酒精浸透后取出点火,观察到酒精烧完后火焰熄灭 2020-11-04 …
学习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某同学对实验室用的酒精灯及酒精的燃烧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20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