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1)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1)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的答题关键在于审题,“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也就是要指出手法,同时分析形象特点,并且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前六句写了“众草”“连林”,还有环境“凝霜殄异类”,是为了衬托松树;“卓然见高枝”“独树众乃奇”,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
(2)本题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根据第一题可知,诗歌的前六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答案:
(1)诗的前六句通过环境和其他草木的衬托,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春夏季节,各种草木都葱郁繁茂,松树掩没其中平凡无奇,但岁寒霜降后,众草凋零木叶尽脱,只有松树独傲霜雪,卓然挺立,四季常青.
(2)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参考译文: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赏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经过孔子的这一指点,松柏之美,便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而成为中国文化之一集体意识.中国诗歌亦多赞叹松柏之名篇佳作.尽管如此,陶渊明所写《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仍然是极有特色.[1]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青松之姿,挺秀而美.生在东园,却为众草所掩没.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殄者,灭绝也.,异类,指众草,相对于青松而言.枝者,谓枝干.岁寒,严霜降临,众草凋零.于是,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乃卓然出现于世.当春夏和暖之时节,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而况草势甚深,所以能一时掩没青松.可惜,众草究竟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终于是凋零了.“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以上六句,构成全诗之大半幅,纯然出之以比兴.正如吴瞻泰《陶诗汇注》所说,是“借孤松为己写照.”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皆容易领会.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最是吃紧,应细心体会.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而其之所以特异,乃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倘园中皆是青松,此一株自不足为奇了.一位人格高尚之士人,自亦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高士亦并非与众不同.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渊明少无适俗韵,晚抱固穷节,自比青松,当之无愧.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下句,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说得是.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庄子讲的“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分别见《庄子•大宗师》、《德充符》、《天下》篇),正是此意.“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渊明此诗之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可以喻之为一完璧.上半幅纯用比兴,赞美青松之高姿.下半幅纵笔用赋,抒发对于青松之知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之情怀.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为渊明整幅人格之写照.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谓韵外之致味之而无极.尤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极可珍视.《诗•小雅•裳裳者华》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只因渊明坚贞高洁之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之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2)本题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根据第一题可知,诗歌的前六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答案:
(1)诗的前六句通过环境和其他草木的衬托,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春夏季节,各种草木都葱郁繁茂,松树掩没其中平凡无奇,但岁寒霜降后,众草凋零木叶尽脱,只有松树独傲霜雪,卓然挺立,四季常青.
(2)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参考译文: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赏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经过孔子的这一指点,松柏之美,便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而成为中国文化之一集体意识.中国诗歌亦多赞叹松柏之名篇佳作.尽管如此,陶渊明所写《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仍然是极有特色.[1]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青松之姿,挺秀而美.生在东园,却为众草所掩没.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殄者,灭绝也.,异类,指众草,相对于青松而言.枝者,谓枝干.岁寒,严霜降临,众草凋零.于是,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乃卓然出现于世.当春夏和暖之时节,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而况草势甚深,所以能一时掩没青松.可惜,众草究竟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终于是凋零了.“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以上六句,构成全诗之大半幅,纯然出之以比兴.正如吴瞻泰《陶诗汇注》所说,是“借孤松为己写照.”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皆容易领会.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最是吃紧,应细心体会.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而其之所以特异,乃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倘园中皆是青松,此一株自不足为奇了.一位人格高尚之士人,自亦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高士亦并非与众不同.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渊明少无适俗韵,晚抱固穷节,自比青松,当之无愧.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下句,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说得是.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庄子讲的“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分别见《庄子•大宗师》、《德充符》、《天下》篇),正是此意.“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渊明此诗之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可以喻之为一完璧.上半幅纯用比兴,赞美青松之高姿.下半幅纵笔用赋,抒发对于青松之知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之情怀.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为渊明整幅人格之写照.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谓韵外之致味之而无极.尤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极可珍视.《诗•小雅•裳裳者华》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只因渊明坚贞高洁之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之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口抚养比是区域内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岁~64岁)人口数之比(单位:%)。小题1:下列 2020-05-17 …
影响砂浆强度的因素与水泥混凝土完全相同。 2020-05-27 …
甲乙两人加工一批零件,规定两人各完成这批零件的一半,已知乙的效率相当于甲的三分之二,工作了10天, 2020-06-03 …
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的“一”的作用.为什么不能改为"桌、椅、扇、抚尺各一” 2020-06-24 …
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描述合理的是()A.总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完全成正相关关系B.总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 2020-06-24 …
一项工程,甲2小时完成,乙3小时完成,丙4小时完成,一共有零件143个,三人各完成多少零件? 2020-07-18 …
计算各工序完工率。B产品由两道工序制成,B产品在各序的原材料消耗定额为:第一道工序540公斤,第二道 2020-11-27 …
海波凝固完毕后,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太显著,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2020-11-27 …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无形的手掌”“抚摸”各有什么内涵 2020-12-25 …
甲乙两人各完成零件的一半,当甲完成零件的1|3时乙完成50个,当甲完成零件的3|5时乙完成零件的1|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