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战国时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物是孟子还是庄子?说出其具体思想,给出原因.记得初中的时候说是孟子,他写的《寡人之于国也》里面也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题目详情
战国时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物是孟子还是庄子?说出其具体思想,给出原因.
记得初中的时候说是孟子,他写的《寡人之于国也》里面也有“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
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的确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高中做历史题时又说是庄子的人与天“不相胜”是,现在弄的我也糊涂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说是孟子,他写的《寡人之于国也》里面也有“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
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的确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高中做历史题时又说是庄子的人与天“不相胜”是,现在弄的我也糊涂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例如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继承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不用渔网横断河水来捕鱼,也不射已经归巢的飞禽)的做法,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主张,它的超前性和它的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孟子》中有孟子这样一段论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46]孟子说这段话的原意是为了说人的“仁义”“善良”之心,但无意间却也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47],过度砍伐是森林消亡的重要原因;“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48],过度放牧则是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开始;最终呢,“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49],后世的人们望着光秃秃的山丘,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就是山的的本性吗?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人类的精神家园是需要后天加以滋养的,否则就会丧失;同样,人类的自然家园也是需要后天保护的,否则就会受到造物主的惩罚.人类如果连自己的精神家园都守不住,又怎么能守住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呢?当世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就是对未来人类不负责任的表现.
2、孟子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那么怎么才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呢?孟子分析并提出了保护环境、应时而为的根本方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0]这段话前半段主要描述了应用的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51],尤其是后两项,有明显的环保措施的性质;后半段则说明了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以成“王道之始”.这就是孟子的“仁政”了.他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强调环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进而使得国家、社会得以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进而达到可以“养生丧死无憾”[52]的目的.
由于生态环境残破,祸殃及人,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于是孟子开始反省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希望透过一连串环境保护的措施,减低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创伤,并保持其中的各项资源,以便于人类能“持续利用”它们.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类要实现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营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氛,以得到大自然最大的恩赐.二千多年前的哲人尚且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懂得更深刻、更透彻、更久远.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沙漠化等自然界对人类的伤害;全世界每一秒就有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面积的热带雨林,因人类的砍伐而消逝;野生动物也因栖息地受破坏与猎捕危机而纷纷绝种(或濒临绝种).这些似乎都能说明点什么.古书字里行间所弥漫的历久弥新的智慧观照失去了它曾有的熠熠光辉.
庄子的上面两位都说了,故不重复,两人都有这种思想.
孟子继承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不用渔网横断河水来捕鱼,也不射已经归巢的飞禽)的做法,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主张,它的超前性和它的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孟子》中有孟子这样一段论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46]孟子说这段话的原意是为了说人的“仁义”“善良”之心,但无意间却也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47],过度砍伐是森林消亡的重要原因;“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48],过度放牧则是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开始;最终呢,“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49],后世的人们望着光秃秃的山丘,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就是山的的本性吗?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人类的精神家园是需要后天加以滋养的,否则就会丧失;同样,人类的自然家园也是需要后天保护的,否则就会受到造物主的惩罚.人类如果连自己的精神家园都守不住,又怎么能守住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呢?当世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就是对未来人类不负责任的表现.
2、孟子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那么怎么才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呢?孟子分析并提出了保护环境、应时而为的根本方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0]这段话前半段主要描述了应用的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51],尤其是后两项,有明显的环保措施的性质;后半段则说明了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以成“王道之始”.这就是孟子的“仁政”了.他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强调环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进而使得国家、社会得以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进而达到可以“养生丧死无憾”[52]的目的.
由于生态环境残破,祸殃及人,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于是孟子开始反省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希望透过一连串环境保护的措施,减低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创伤,并保持其中的各项资源,以便于人类能“持续利用”它们.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类要实现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营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氛,以得到大自然最大的恩赐.二千多年前的哲人尚且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懂得更深刻、更透彻、更久远.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沙漠化等自然界对人类的伤害;全世界每一秒就有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面积的热带雨林,因人类的砍伐而消逝;野生动物也因栖息地受破坏与猎捕危机而纷纷绝种(或濒临绝种).这些似乎都能说明点什么.古书字里行间所弥漫的历久弥新的智慧观照失去了它曾有的熠熠光辉.
庄子的上面两位都说了,故不重复,两人都有这种思想.
看了 战国时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 2020-04-06 …
问一下几个文言文的问题《庄子说彘》的译文:祝宗人…… 还有《孟子 离娄章句下》 《左传 襄公三十一 2020-05-16 …
下面是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 2020-05-23 …
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农作物生长提供()A.水B.无机盐C.有机物D. 2020-06-11 …
在线求指导:《孟子》云:不违农时《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020-06-24 …
过故人庄原诗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原诗过故人庄孟浩 2020-06-28 …
一道历史题高手来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孟子、荀子、韩非子代 2020-07-28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020-11-13 …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社会发展.(1)(朝代)农学家孟祺(今安徽宿州市人)参与 2021-01-16 …
过故人庄孟浩然,这一首是代诗人孟浩然的诗 2021-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