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7.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18.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7.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3分)
18.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本诗的理解,考生作答: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所以考生只要在诗歌中找到所谓的诗眼就可以了,考生在找到诗眼后要结合诗句做相关的效果说明: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山脚到山顶有24千米.一个人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上山,他立即从原路下山,已知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2020-04-26 …
唐代,一半的宰相出自山西这句话摘自一个日本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想问这些宰相都有谁? 2020-05-16 …
初2上勾股定理已知一山的高度AC为800米,从山上A与山下B处各建一索道口,且BC=1500米,一 2020-06-02 …
一条山路,从山下走到山顶,走了1小时还差1千米,从山顶到山下,50分钟可以走完,已知下山速度是上山 2020-06-04 …
很多名山上都有便于游人观光的索道,已知一山的高多AC为800米从山上A到山下B个建一个索道口,且B 2020-06-13 …
已知某山的高度ac为800,从山顶a处与山下b处各建一索道口,且bc=1500,一游客从山下所道口 2020-06-13 …
一览众山小,上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下一句知否?知否?应是什么青山遮不住,下一句国破山河在,下一句百 2020-07-18 …
1.空调器制热时,出风口导向板向下时制热效果比较好.这是为什么?2.登山运动员能够到达的是哪一层?( 2020-12-15 …
某人沿着一条山路,从山下走到山顶,走了1h离山顶还差1km,从山顶到山下,用50min可以走完.已知 2020-12-27 …
我看出相等关系了,怎么列方程算下来不对呢?一条山路,从山下走到山上走了1h还差1km.从山下到山上用 2021-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