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英语翻译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崇奏曰:“《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又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也.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

题目详情
英语翻译
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崇奏曰:“《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
又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
也.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护必不辞劳.蝗既解飞,夜必
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时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
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
力,必是可除.”乃遣御史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执奏曰:“蝗是天灾,自
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仍拒御史,不肯应命.崇大怒,牒报若
水曰:“刘聪伪主,德不胜妖;今日圣朝,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
其修德可免,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因以饥馑,将何自安?幸
勿迟回,自招悔吝.”若水乃行焚瘗之法,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
胜纪.
时朝廷喧议,皆以驱蝗为不便,上闻之,复以问崇.崇曰:“庸儒执文,
不识通变.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昔魏时山东有蝗伤稼,缘
小忍不除,致使苗稼总尽,人至相食;后秦时有蝗,禾稼及草木俱尽,牛马至相
啖毛.今山东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河北、河南,无多贮积,倘
不收获,岂免流离,事系安危,不可胶柱.纵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陛下
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
除.”上许之.
具体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 旁,且焚且瘗③,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也.”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螟不克而害愈甚.”拒御使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为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④,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 十四石.(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下文“螟蜮”同义) ②畀(bì):交给. ③瘗(yì)掩埋 ④无年:没有收成.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主人,让他们各自抢救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定不怕劳苦.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皇上)于是派出御史作为捕蝗使,分几处同时灭蝗.汴州刺使倪若水上奏皇上说:“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古时刘聪(无道,所以)除蝗不胜,而且蝗害更加严重.”便拒绝御史不接受除蝗命令.姚崇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刘聪是一个不合法的国君,他的德行不能胜过妖邪.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那些妖邪不能胜过君主的高尚德行.古代贤良的长官,蝗虫躲开他管辖的地区.你说修养德行可以免除灾害,那么你现在(的灾情是因为你)没有德行才如此的吗?现在你眼看着蝗虫吃禾苗无动于衷,忍心不救,会造成今年没有收成,刺使您怎么解释?”倪若水害怕了,便开始大规模捕蝗,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