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朴素之美陈望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二者尽管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我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这种公正是指否定人的主宰地位,尊重其他动植物生存的权利及价值。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继而得到了诸子百家的肯定响应和丰富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B.在老子看来,“朴”指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素”是事物的极致,“见素抱朴”体现了道家的审美追求。
C.朴素观是道家在自家学说的基础上,借鉴并吸取儒家、墨家等学派观念的精华内容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D.中国农业社会循导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
A.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以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彻底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B.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打破生态规律,避免矛盾,协调发展,与生态相互容让。
C.在中国传统美学之中,朴素备受推崇,被视为美的根源,“崇尚朴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元素。
D.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必然选择。
朴素之美
陈望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二者尽管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我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这种公正是指否定人的主宰地位,尊重其他动植物生存的权利及价值。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继而得到了诸子百家的肯定响应和丰富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B.在老子看来,“朴”指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素”是事物的极致,“见素抱朴”体现了道家的审美追求。
C.朴素观是道家在自家学说的基础上,借鉴并吸取儒家、墨家等学派观念的精华内容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D.中国农业社会循导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
A.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以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彻底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B.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打破生态规律,避免矛盾,协调发展,与生态相互容让。
C.在中国传统美学之中,朴素备受推崇,被视为美的根源,“崇尚朴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元素。
D.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必然选择。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 “这种公正是指否定人的主宰地位”错误,“否定人的主宰地位”于原文无据;
(2)D A.“继而得到了诸子百家的肯定响应和丰富完善”与文意不符,根据第二段“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可以判断;B.“朴素”应为“自然”,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二段“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可以判断;C.“借鉴并吸取儒家、墨家等学派观念的精华内容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无中生有;
(3)D A.“彻底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表述绝对化,根据第四段内容即可判断;B.“打破生态规律,避免矛盾,与生态相互容让”与原文最后一段“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表述不符;C.“崇尚朴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元素”不当,根据第三段“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可以判断,世界其他民族也大都以朴素为美;
答案:
(1)C
(2)D
(3)D
(2)D A.“继而得到了诸子百家的肯定响应和丰富完善”与文意不符,根据第二段“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可以判断;B.“朴素”应为“自然”,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二段“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可以判断;C.“借鉴并吸取儒家、墨家等学派观念的精华内容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无中生有;
(3)D A.“彻底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表述绝对化,根据第四段内容即可判断;B.“打破生态规律,避免矛盾,与生态相互容让”与原文最后一段“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表述不符;C.“崇尚朴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元素”不当,根据第三段“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可以判断,世界其他民族也大都以朴素为美;
答案:
(1)C
(2)D
(3)D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1、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贡献最大;2、老鼠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贡献最大;3、鹰 2020-04-26 …
生态平衡是一种:A、动态平衡B、静态平衡C、永久平衡D、绝对平衡 2020-05-13 …
下列对于生态平衡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的平衡B、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C、 2020-07-14 …
杠杆为什么要调节成在水平位置平衡,而不使它处于倾斜状态平衡杠杆为什么要调节成在水平位置平衡,而不使它 2020-11-02 …
古生物学家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破,在较短时间内 2020-11-05 …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正常,机体不一定能进行所有正常的生命活动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 2020-11-20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B.生态平衡的破坏都可以自动调节能力得 2020-11-30 …
食人鲳原产于亚马逊河,在我国无天敌,引进后快速繁殖成灾,导致我国(特别是江淮地区)水域生态平衡遭到破 2020-12-09 …
下列不属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是()A.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的循环B.在生态平衡中有重要 2020-12-12 …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B.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可逆反应C.化学反应速 2021-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