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我们讲的地球半径是地心到地面的长度还是地心到大气层(整个地球来看)的长度?那么从地面到大气层最外面(高度)又是多大的距离呢?
题目详情
我们讲的地球半径是地心到地面的长度还是地心到大气层(整个地球来看)的长度?那么从地面到大气层最外面(高度)又是多大的距离呢?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地球半径是指从地球中心到其表面(平均海平面)的距离.
地球不是一个规则的物体.首先,它不是正球体,而是椭球体,准确地说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 其次,地球的南极、北极也不对称,就海平面来说,北极稍凸,南极略凹;第三,地球的外部地形起伏多变(这在测量地球半径时倒是无影响).地球这种不规则的形状意味着在不同的地方测量,其半径也不同.
地球的半径有三个常用值:
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9 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5 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6371.3 公里) .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可以这样求:平均半径=(赤道半径^2×极半径)^(1/3).
地球半径有时被使用作为距离单位,特别是在天文学和地质学中常用.它通常用RE表示.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
根据各层大气的不同特点(如温度、成分及电离程度等),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综合上面来看,你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6400公里左右!
地球不是一个规则的物体.首先,它不是正球体,而是椭球体,准确地说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 其次,地球的南极、北极也不对称,就海平面来说,北极稍凸,南极略凹;第三,地球的外部地形起伏多变(这在测量地球半径时倒是无影响).地球这种不规则的形状意味着在不同的地方测量,其半径也不同.
地球的半径有三个常用值:
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9 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5 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6371.3 公里) .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可以这样求:平均半径=(赤道半径^2×极半径)^(1/3).
地球半径有时被使用作为距离单位,特别是在天文学和地质学中常用.它通常用RE表示.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
根据各层大气的不同特点(如温度、成分及电离程度等),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综合上面来看,你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6400公里左右!
看了 我们讲的地球半径是地心到地面...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他们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压力F甲>F乙,则他们的密度大 2020-03-31 …
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 2020-05-13 …
一辆汽车从A处出发到达B处,在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一本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0km 2020-05-13 …
与光同行是个什么情况?相对论告诉我们与我们的速度无关.你将还是看见光速.可我认为是看不见,因为与我 2020-05-16 …
在相同环境下,两个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它们所含的原子数不同.例如o2和o3.那么它们的原子数与它们 2020-05-16 …
两只船同时由一海港出发,它们的速度分别为30km/h和18km/h,若两船的航线是相交成120度角 2020-05-21 …
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 2020-06-05 …
我有几个初三的物理问题要解答,请速来11.甲、乙两个金属块,它们的质量之比为3:5,体积之比为2: 2020-06-06 …
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都不同.怎样比较灯泡亮度有三个灯泡.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都不相同.那要怎么比 2020-06-07 …
sin是什么比什么cos是什么比什么tan是什么比什么cot是什么比什么它们的30度45度90度分 2020-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