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不识(台湾)张晓风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
题目详情
不识
(台湾 )张晓风 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台湾 )张晓风 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首句在结构上的一般作用.文首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等.本文的开头句就是为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句子①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句子②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既符合父亲年老的形象,又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对少年父亲绕城墙上学的回忆,可以看出他热爱学习;从他对香椿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从他对孙中山下葬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领袖的忠诚.
(4)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去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本文是以“不识”为行文的主线,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逐渐在加深,结尾的主旨更加深刻.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
答案:
(1)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2)①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
②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符合)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的精神品质(对或写出父亲对孙中山先生诉说不尽的缅怀和敬仰).
(3)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或对敬仰者死心塌地、生死追随或执着追求理想);性格能够变通(如答“有慈柔之心/内心慈柔”也可).
(4)不好.“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由“不识”而“识”,突出了对父亲情感加深过程),有深化主旨的作用.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句子①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句子②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既符合父亲年老的形象,又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对少年父亲绕城墙上学的回忆,可以看出他热爱学习;从他对香椿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从他对孙中山下葬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领袖的忠诚.
(4)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去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本文是以“不识”为行文的主线,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逐渐在加深,结尾的主旨更加深刻.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
答案:
(1)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2)①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
②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符合)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的精神品质(对或写出父亲对孙中山先生诉说不尽的缅怀和敬仰).
(3)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或对敬仰者死心塌地、生死追随或执着追求理想);性格能够变通(如答“有慈柔之心/内心慈柔”也可).
(4)不好.“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由“不识”而“识”,突出了对父亲情感加深过程),有深化主旨的作用.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
看了 不识(台湾)张晓风①家人至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驼业种树C.早实以蕃D. 2020-04-07 …
企业2010年3月以每台不含税售价4000元销售冰箱100台,采用以旧换新方式销售冰箱50台,每台 2020-04-26 …
明长城的基本结构中的实心敌台为一平台,空心敌台以各面箭窗的数量为标志,称为三眼楼、四 2020-05-2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驼业种树C.早实以蕃D. 2020-07-11 …
播种小麦,原计划3台播种机12天播种7200公亩.实际每台每天的数量是原计划的1.2倍.这样实际可 2020-07-12 …
1.某工厂四月份计划生产洗衣机4000台实际超产1000台.超产百分之几?2.某工厂四月份计划40 2020-07-16 …
某厂四月份计划生产洗衣机4000台,实际超台1000台.超产百分之几?某厂四月份计划生产洗衣机40 2020-07-16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和发展,现在两岸实现了“三通”,大陆游客可以去台湾观光 2020-12-05 …
2007年,台风、飓风数量之大,破坏力之强,是前所未有的,如“蝴蝶”、“圣帕”、“百合”等给人类造成 2021-01-01 …
2007年,台风、飓风数量之大,破坏力之强,是前所未有的,如“蝴蝶”、“圣帕”、“百合”等给人类造成 202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