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清名梁晓声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就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就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与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也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亦因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略有删节)(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B.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副县长”这一形象,则有力地衬托了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E.本文以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为背景,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2)小说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文末慨叹,“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请结合文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就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与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也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亦因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略有删节)(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B.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副县长”这一形象,则有力地衬托了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E.本文以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为背景,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2)小说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文末慨叹,“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请结合文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试题解析:
(1)A.不完全正确;“所谓清名”含有否定意味,不合小说的感情倾向;“太过矫情”也与原文的“太过认真”有出入;
B.错误;对“我一时语无伦次”理解错误,应为“对徐阿婆的去世感到痛苦、惋惜;挂念徐阿婆是否已经‘还’清了钱,保持了清名”;
C.错误;“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无中生有;
D.正确;
E.正确;
(2)第二段结构上处于开头,为下文做铺垫;第二段是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清新美丽的场所,且烘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
(3)徐阿婆本是富户争娶的美人儿,却先因丈夫成分问题回村务农,后因“说春”一事倾家荡产,甚至老年丧子,极为看重的清名却被“认养”她的干部玷污等,命运十分坎坷;徐阿婆倾家荡产为丈夫归还“说春”从各家得到的一碗小米,尽管年已八十多,仍早出晚归采茶归还当初“认养”她的干部资助她的钱财,都可看出她为人正直,重视清白名声;即使有作者这类人被她触动,愿为她偿还那笔钱,她却从不接受,身患癌症仍坚持自己的理念,并最终在临死前还清了那笔钱,坚定执着,毅力顽强;
(4)作者对徐阿婆重视清名的坎坷一生和她坚定执着、无怨无悔为清名付出的一切产生了感慨,既是敬佩同情徐阿婆,也是感慨生活中过于追逐名利而迷失自我的一些现象;我们不能沽名钓誉,但也不能不顾名声,道德沦丧;结合现实中某些道德沦丧的现象作答,如“范跑跑”之类坏现象,强调重视道德的必要性;
答案示例:
(1)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选B、C不给分;
(2)①以景色秀美的茶村为人物活动环境,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景的清新优美衬托出徐阿婆心灵的淳朴美丽;(3分)
②把故事放在采摘春茶的时节展开,为下文“我”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3分)(要点:人物和情节两方面,每点(3分),共6分)
(3)①命运坎坷,年高体弱;
②正直清白,惜名如命;
③坚定执著,毅力顽强;(每点(2分),共(6分).分析略)
(4)含义:这是“我”对徐阿婆的感人故事所生发的感慨,既有对徐阿婆的由衷钦佩和深切同情,(2分)又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追名逐利迷失自我行为的揭露;(2分)
看法: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些耽于名利不重清名、道德沦丧价值缺失的现象,我们应重视个人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把灵魂放在高处;(2分)
联系现实((2分),略)(能结合作品内容和当下社会现实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成理即可.共8分)
(1)A.不完全正确;“所谓清名”含有否定意味,不合小说的感情倾向;“太过矫情”也与原文的“太过认真”有出入;
B.错误;对“我一时语无伦次”理解错误,应为“对徐阿婆的去世感到痛苦、惋惜;挂念徐阿婆是否已经‘还’清了钱,保持了清名”;
C.错误;“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无中生有;
D.正确;
E.正确;
(2)第二段结构上处于开头,为下文做铺垫;第二段是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清新美丽的场所,且烘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
(3)徐阿婆本是富户争娶的美人儿,却先因丈夫成分问题回村务农,后因“说春”一事倾家荡产,甚至老年丧子,极为看重的清名却被“认养”她的干部玷污等,命运十分坎坷;徐阿婆倾家荡产为丈夫归还“说春”从各家得到的一碗小米,尽管年已八十多,仍早出晚归采茶归还当初“认养”她的干部资助她的钱财,都可看出她为人正直,重视清白名声;即使有作者这类人被她触动,愿为她偿还那笔钱,她却从不接受,身患癌症仍坚持自己的理念,并最终在临死前还清了那笔钱,坚定执着,毅力顽强;
(4)作者对徐阿婆重视清名的坎坷一生和她坚定执着、无怨无悔为清名付出的一切产生了感慨,既是敬佩同情徐阿婆,也是感慨生活中过于追逐名利而迷失自我的一些现象;我们不能沽名钓誉,但也不能不顾名声,道德沦丧;结合现实中某些道德沦丧的现象作答,如“范跑跑”之类坏现象,强调重视道德的必要性;
答案示例:
(1)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选B、C不给分;
(2)①以景色秀美的茶村为人物活动环境,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景的清新优美衬托出徐阿婆心灵的淳朴美丽;(3分)
②把故事放在采摘春茶的时节展开,为下文“我”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3分)(要点:人物和情节两方面,每点(3分),共6分)
(3)①命运坎坷,年高体弱;
②正直清白,惜名如命;
③坚定执著,毅力顽强;(每点(2分),共(6分).分析略)
(4)含义:这是“我”对徐阿婆的感人故事所生发的感慨,既有对徐阿婆的由衷钦佩和深切同情,(2分)又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追名逐利迷失自我行为的揭露;(2分)
看法: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些耽于名利不重清名、道德沦丧价值缺失的现象,我们应重视个人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把灵魂放在高处;(2分)
联系现实((2分),略)(能结合作品内容和当下社会现实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成理即可.共8分)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家——是心灵的摇篮,是情感的栖息地,是灿烂的阳光地带.家就像是干涸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湿润人们饱家— 2020-06-30 …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然后选用其中几个词语写一段话用期盼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骄阳无遮无挡扑面而来倾 2020-07-07 …
如图所示,点光源S正对圆孔,相距为a,透过圆孔的光在后面的大屏上得到一个圆斑.若在孔上嵌上一凸透镜 2020-07-08 …
如图所示,点光源S正对圆孔,相距为a,透过圆孔的光在后面的大屏上得到一个圆斑.若在孔上嵌上一凸透镜 2020-07-08 …
为什么在教室中拉上窗帘减弱入射光线后就可以看清黑板?在教室里为了使同学们看清黑板,因而挂上窗帘从而 2020-08-01 …
胶片投影仪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点亮光源后,在天花板上出现如图所示清晰的F的像,完成下题.(1) 2020-08-02 …
导光板正面可以导光吗我的想法是,光源是从导光板的平面射出,可以辐射到整个板子的四周、而且板子比较透明 2020-11-06 …
坐在教室两侧的同学因黑板“反光”而看不清某些粉笔字,但能看清自己作业本上的字,这是因为前者发生了光的 2020-11-22 …
图甲是车门迎宾灯,其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乙,点亮光源后,在地面上出现清晰的像.(1)在图乙中标示出物距 2020-11-23 …
(1997•上海)用人的血清注射到家兔体内后,再用该兔的血清与人和其他3种动物的血清相结合,得到结果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