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也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葱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倚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有删改)(作者:凌可新) 1.(1)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加粗的词的含义。 孩子 擎 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他”终于明白了母亲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将上文划分为两个部分。(在下面序号间划)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这两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人小力弱,但他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这说明他很有志气,愿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做好一件事,这也是他后来成才的关键内因。 B.母亲本来不想送这个残疾的儿子上学,是因为不相信他能成才。 C.孩子白天给小树浇水,从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母亲了解到一个残疾孩子对平等关爱的渴求。 D.“大家都叫他阳光”,是因为这孩子的“脸上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4.作者不在前面直接写孩子每天半夜起来喂树一泡童子尿,而在文章最后才由母亲来说破,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孩子身残志坚,在你读过的名著中也一定有这样的榜样,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书名:《___________》 身残志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6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1)“擎”是用手向上托着的意思,写出了小孩子渴求栽下那棵弱小树苗的郑重诚恳。 (2)他明白了母亲永远是最爱自己的儿子的,愿意为自己儿子付出一切 。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儿子的,儿子的任何事都瞒不过她。 2.(1)⑴-⑺//⑻-⒅或⑴-⑽//⑾-⒅ (2) 第一部分: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 第二部分: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意思对即可) 或:第一部分:孩子认真种树的态度,让母亲决定送孩子去读书。第二部分:成才的孩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 (3)成全一棵树 3.C 4.这样写使文章跌宕有致,曲曲折折,引人入胜。 5. 示例: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身残志坚者:保尔·柯察金(或保尔) 事迹:保尔十三岁参加革命,后来参加修建铁路,因病致残,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成功。 |
农村建房与邻居房屋之间的距离有没有规定我家房屋是2层,修房的时候在房屋的东面预留了6.8米的距离准 2020-05-14 …
《风筝》一文中写道:“;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想象,结 2020-05-20 …
果园工人一次栽了190棵果树,死了10棵,后来又补栽了10棵,补栽的全部成活,工人栽的果树成活率是 2020-05-21 …
有一批树苗,原计划40人去栽树,每人栽15颗,后来增加10人去栽树,每人比原计划少栽几颗树?用比例 2020-05-21 …
有一批树苗,原计划40个人去栽,每人要栽15棵,后来增加10人去栽树,每人比原计划少栽几棵树?(用 2020-05-21 …
果园里有苹果树、梨树一共800棵,其中苹果树占60%,后来又栽了一些苹果树,这样苹果树占总数的68 2020-06-13 …
修改下列病句病句.六处教师指着满校园的梧桐,说道:"这些树有的是几年前栽的,有的是十几年前栽的,还 2020-06-13 …
绿化队的工人原计划在街道一边每隔10米栽一棵广玉兰(两端都栽),共要栽50棵。后来又改成每隔7米栽 2020-06-25 …
同学们在一条长600米的道路两边栽树,从一端开始每隔4米,栽棵一树.后来改成每隔5米栽一棵树,那么 2020-06-25 …
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800棵,其中苹果树占3/5,后来又栽了一些苹果树,这时苹果树占总棵数的17/ 2020-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