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五铢有多少种类,怎么区分

题目详情
五铢有多少种类,怎么区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主要看五铢的字体特征和连廓的特征,总体看东汉之前的比较粗糙而且外廓比较大,东汉以后的小而精致,按照前面各时期的特征可以确定的.
  武帝五铢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
  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剪边五铢
  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直百五铢
  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5厘米,重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看了 五铢有多少种类,怎么区分...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