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金桥感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你鉴赏这首诗的抒情技巧
题目详情
金桥感事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你鉴赏这首诗的抒情技巧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诗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壮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公元883年(中和三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根本没有作用.肺腑之言,泻于毫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 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看了 金桥感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 2020-05-17 …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 2020-05-17 …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 2020-05-17 …
明通鉴好看吗?写得好不好?请问,清人夏燮编撰的"明通鉴"写得好不好?我想了解明朝历史,想看明通鉴这 2020-05-17 …
诗歌鉴赏表达效果,表现手法,表达特色,各自答题的步骤.比如我知道有个是: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表 2020-06-17 …
《冰鉴》的含义?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里有“冰鉴”这个词语,我思考了很久...虽然我最后看了解释,但 2020-07-29 …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020-11-0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走在中秋的月光里钱续坤①流行歌曲总是拥有其温润的土壤,凤 2020-11-21 …
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感情真挚,叙事抒情互相交织,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习.请你借鉴这种写法,写一段话,讲 2020-12-01 …
英语翻译在我看来,入乡随俗的旅游方式更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这样即方便了自己,也尊重了他人,感受不同文化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