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第三联的赏析!(,天入沧浪一钓舟)请对这一联所抒之情作简要《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第三联的赏析!(,天入沧浪一钓舟)请对这一联所抒之情作简要赏析

题目详情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第三联的赏析!( ,天入沧浪一钓舟) 请对这一联所抒之情作简要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第三联的赏析!( ,天入沧浪一钓舟) 请对这一联所抒之情作简要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
“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其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 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倘若说,这是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自己的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
到了荆南以后又将怎样呢?尾联用“仲宣楼”轻轻点出.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这类的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喷薄出更为汹涌、更为壮阔的波澜.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匮,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