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经磨难十年后终于到达西域,大月氏不愿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经磨难十年后终于到达西域,大月氏不愿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政治、军事、地理、物产和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乌孙国没有答应,但派了几十名使者陪同张骞归来,自从西域各国同西汉相继建立了良好关系。后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道路上的交通和贸易发展。东汉的班超曾任西域地区长官(西域都护)30年,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自此,自长安至欧洲大秦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材料二: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海陆交通发达,交往的国家遍及亚洲、欧洲、非洲。长安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国际都市。714年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海上交往有日本、新罗、印度、大食等国家和地区。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南宋时期,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贸易往来。广州、杭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管理和保护对外贸易。宋朝政府对前来贸易的外国商人实行优惠政策。凡设有市舶司的城市,都建有专门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在外商聚居的地方,还设立专门的外商子弟学校--蕃学。
材料三:元朝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与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西方的传教士沿着传统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大都兴建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元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商人在这里定居。明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最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解决了陆路的不便性。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海上丝绸之路日趋衰落。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我国丝绸之路兴盛的共同原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据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经磨难十年后终于到达西域,大月氏不愿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政治、军事、地理、物产和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乌孙国没有答应,但派了几十名使者陪同张骞归来,自从西域各国同西汉相继建立了良好关系.后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道路上的交通和贸易发展.东汉的班超曾任西域地区长官(西域都护)30年,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自此,自长安至欧洲大秦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管理、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2)据材料二、材料三可知,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我国丝绸之路兴盛的共同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府引导、保护、管理对外贸易;水陆交通发达等.
故答案为: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管理、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形成.(类似亦可)
(2)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府引导、保护、管理对外贸易;水陆交通发达等.
看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抵  2020-06-21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  2020-07-02 …

顾炎武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通过“鉴往”而达到“训今”,否则修史就丧失其价值所在。这表明顾炎武主张()  2020-07-07 …

顾炎武治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见顾炎武主张读书()A.应专政儒家经典B  2020-11-04 …

阅读文段,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  2021-01-15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2021-01-17 …

下面是顾炎武《日知录》部分内容摘录。据此可以判断,顾炎武主张()A.以民为本,实行“仁政”B.“天下  2021-01-17 …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  2021-01-17 …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  2021-01-17 …

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种主张:A.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政治主张B.具有资产阶级民主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