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文学常识,内容理解

题目详情
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一词多义,文学常识,内容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
  
  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
  
  3、重点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 ”通“增”.
  
  恒过 :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 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5、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分析亡国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三、课后题提示:(见前面的内容分析)
  
  四、知识点归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2、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
  (1)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看了 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通假字,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人物,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观点?孟子处于战国早期,荀子处于战国末期,他们的时代环境  2020-03-31 …

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  2020-06-10 …

孔孟曾颜字辈问题.3Q孔孟曾颜都是按孔家字辈,但是我看了很多篇帖子孔族字辈里面没有凡这个字,而孟曾  2020-06-19 …

读孟尝君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训俭示康.治国之道.诫子书.读孟尝君传1.下列的字称归然宜2.第一  2020-07-08 …

文言文字词解释孟母戒子原文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xuān  2020-07-10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2020-07-19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提出“民贵君轻”,提倡以“仁  2020-07-28 …

为什么墨子叫子墨子两个子向孔子、庄子、孟子什么的前面都没有子字没有子孔子、子孟子偏偏墨子有呢?为什  2020-07-28 …

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A.老子与孔子B.孔子与孟子C.孟子与荀子  2020-11-02 …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儒学观点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战争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  2020-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