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取信于民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
卫鞅取信于民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 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 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 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 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 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曰,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注]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 辄予五十金 ()
(2) 民怪之 ()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恐民之不信己 桿吏之来吾乡
B.以明不欺 扶苏以数谏故
C. 刑其傅公子虔 视其缶
D. 怯于私斗 苛政猛于虎也
3. 翻译句子。
(1)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 千数。
译文: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
(3)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译文:
4. 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行之十年,秦民大 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1. (1) 就 (2) 对……感到奇怪
2. A A项都解释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连词,来/介词, 因为;C项分别为:他的/代词,那;D项分别 为:介词,在/介词,比。
3. (1)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 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2) 不因外物(好坏) 和自己(得失) 而或喜 或悲。
(3)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 酒上。
4. 因为新法令实施了十年,秦民在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 人饱暖。百姓勇于替国家作战,而不敢因私 人恩怨打斗,乡镇城市秩序井然。
附[译文]
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 法,又担心天下对自己的非议。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恐怕百姓 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 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 人赏给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 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五十金”。有 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赏给了他五十金, 借此表明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新 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 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 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 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 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 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用黥刑处罚了 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 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 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 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在私利方面争斗, 乡村、城缜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 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某国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后,政府首脑立即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可见,该国① 2020-05-17 …
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 2020-06-20 …
英语翻译用英语翻译以下句子“我是一名高中生,我在社区网上看到志愿者的招募公告,我很想参加,当一次真 2020-06-21 …
1878年--1887年英国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 2020-06-26 …
《海国图志》中记载“……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衙门公议乃行。且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 2020-11-03 …
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记载:“……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衙门公议乃行。且城 2020-11-03 …
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 2020-11-27 …
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 2020-11-2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叫传统被继承了下 2020-11-27 …
《海国图志》中记载“……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衙门公议乃行。且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 2020-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