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恻恻清寒剪剪风,杏花飘雨小桃红,夜深斜塔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是什么意思?
题目详情
“恻恻清寒剪剪风,杏花飘雨小桃红,夜深斜塔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是什么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寒食夜 晚唐 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乍看,通篇只写景物,而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如果细加玩绎,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四句诗中,特别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佣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742-756)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乍看,通篇只写景物,而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如果细加玩绎,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四句诗中,特别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佣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742-756)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看了 “恻恻清寒剪剪风,杏花飘雨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小红从家里出发,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向郊外走去,3小时后小方骑着自行车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也想郊 2020-06-26 …
千里荧红千里映红什么动物千里映红是说一种什么动物? 2020-06-28 …
才别细雨,又来清风,千树万树飘红,蝴蝶醉卧花丛中,更百般,妩媚生动有谁知道是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2020-07-02 …
才别细雨,又来清风,千树万树飘红.蝴蝶醉卧花丛中,更百般、妩媚生动.谁知道这几句词出自哪里,作者是 2020-07-02 …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光之色林清玄①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 2020-07-22 …
由海里提出千克海水,经化验知道其中含清水千克,在这千克海水中又加入一些清水,再由其中提出40千克,经 2020-11-20 …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那么,什么是线索?打个比方就是: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正像短文所说:“做衣服, 2020-11-22 …
有关血清红细胞等的题怎么解决~给几道题几个例子:受血者红细胞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与A型标准血清补 2020-12-24 …
《皇帝的新装》中,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线索清晰,情节完整。下面是对情节的 2020-12-24 …
识图回答问题:红军强渡的定桥铁索桥红军途中吃的野菜(1)根据两副图片说明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 202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