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玉米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茎秆紫色(B)对绿色(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9号、6号染色体上.已知B基因容易转移到9号染色体上,且这种变异不影响同源染色体正常联会及

题目详情
玉米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茎秆紫色(B)对绿色(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9号、6号染色体上.已知B基因容易转移到9号染色体上,且这种变异不影响同源染色体正常联会及配子的可育性,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请回答:
(1)基因B与b的最本质区别是___,产生这一区别是___的结果.
(2)基因B表达出色素合成酶,体现了基因通过___,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3)将纯合的高秆紫色植株与矮秆绿色植株进行杂交,得到F1,表现为高秆紫色,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可能存在如下三种情况.
作业搜
①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甲图所示,F1自交,F2的高秆紫色植株中,杂合子占___;若F1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部分AaBB型的次级精母细胞,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
②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乙图所示,则F1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
(4)为了探究F1中B基因的位置,某同学用F1植株与纯合矮秆绿色植株杂交.
实验结果预测:
①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则B基因的位置如甲图所示;
②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则B基因的位置如乙图所示;
③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则B基因的位置如丙图所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基因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这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2)已知基因B没有直接控制生物性状,而是表达出色素合成酶,体现了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3)将纯合的高秆紫色植株(AABB)与矮秆绿色植株(aabb)进行杂交,得到F1,表现为高秆紫色(AaBb):
①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甲图所示,按照自由组合定律,F1(AaBb)自交,F2的高秆紫色植株(A_B_)中,杂合子占1-
1
3
×
1
3
=
8
9
;若F1(AaBb)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部分AaBB型的次级精母细胞,BB的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就交叉互换.
②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乙图所示,可以产生AB、ABb、a、ab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又因为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则F1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紫色:矮秆绿色=3:1.
(4)为了探究F1中B基因的位置,可以用F1植株(AaBb)与纯合矮秆绿色植株(aabb)杂交.
①若后代高秆紫色:矮秆绿色: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1:1,则B基因的位置如甲图所示;
②若后代高秆紫色:矮秆绿色=1:1,则B基因的位置如乙图所示;
③若后代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则B基因的位置如丙图所示.
故答案为:
(1)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基因突变
(2)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3)①
8
9
   (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就交叉互换
②高秆紫色:矮秆绿色=3:1
(4)①高秆紫色:矮秆绿色: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1:1
②高秆紫色:矮秆绿色=1:1
③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
看了 玉米高秆(A)对矮秆(a)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有效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1)回收农田产生的秸秆作为造纸原料,可  2020-04-06 …

(2011年江苏南通,25题)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有效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1)回收  2020-04-06 …

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纯种的矮秆(d)易染锈病选出符合  2020-06-20 …

用纯种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作亲本,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基本  2020-06-20 …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部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在全国各地大力实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既增加  2020-06-20 …

小麦中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染锈病(t)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自  2020-07-07 …

已知小麦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锈病对易感染锈病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高秆易感染锈  2020-12-20 …

(12分)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和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作亲本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  2020-12-20 …

(6分)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  2020-12-20 …

已知小麦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锈病对易感染锈病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高秆易感染锈  2020-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