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对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现象进行分析不少于3000字
题目详情
对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现象进行分析
不少于3000字
不少于3000字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 资本主义的“腐朽”、“垂死”是表面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还处在幼年时期.像人在幼儿时候一样,抵抗力弱,多病,经常发烧超过40度.有时候病重得看起来好象要快死的样子.但是幼儿有顽强的生命力,一边感冒发烧,一边茁壮成长.资本主义也是一边不断地暴发经济危机,一边顽强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正反两面都进行了论述,但是列宁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富有生命力的一面,过早地给它下达了“死亡通知书”.资本主义并不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根本上它没有“腐朽”、“垂死”,“腐朽”、“垂死”只是表面现象.
怎样来评价一种生产方式呢?主要是两条,即生产力是否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在提高?如果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说明现在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应该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了.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以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老百姓不起来造现制度的反才怪呢?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贫富差距又不是太悬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里所说的不到一百年,是指当时尚未结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宣言》发表后到1940年是第二个不到一百年,这是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这第二个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也是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这样的发展,怎么能说,资本主义是“腐朽”、“垂死”的呢?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一种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从16世纪至今,已历经了500年的风雨,它将走向何处?是走向灭亡,还是会越来越兴旺,直至变成人类社会惟一的制度?这是一个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中,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虽然是比封建社会更具进步性的社会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仍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因而它仍是不合理的.它必将走向灭亡,被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直到今天,资本主义制度仍然生存着、发展着.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它的历史走向和趋势呢?
马克思、列宁已经对资本主义从社会现象、制度特征、基本矛盾的角度作了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今天,面对资本主义仍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我们还应该采取一种新的视角,从社会运行机制的层面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纵览历史,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而这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
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生产劳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与此同时,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会停滞,甚至倒退;而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就失去了有序正常的状况,就会陷于混乱和动荡,社会也会倒退,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或说一个社会能否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合谐地、有效地、稳定地发挥其作用.
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之一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集中在发展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
效率和公平,是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的一个难题,是各国都致力于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而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孰优孰劣,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化变迁,追根溯源,都可以从运行机制的比较中找出内在的历史逻辑.
资本主义在它诞生的百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所有社会形态生产力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评价.但是,为什么资本主义能创造出远远超过封建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资本主义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发生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却能转危为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至今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呢?可以从它特殊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动力机制上来寻找.
马克思曾为资本勾勒了一幅活灵活现、人木三分的画像.他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小,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说的是资本的贪婪本性,实际上揭示了:追求自身物质利益,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家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为了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获得,资本家无非采取两种方式: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创造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采用绝对剩余价值是普遍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已成了主要方式,为了取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这一切,都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没有任何慈悲可言.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应付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一个企业自动地、持续不断地提高效率;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在这种严格管理的控制乃至于强制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益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产业后备军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自动调节着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分配,保持着企业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稳定,但另一方面却给生产者和管理者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敢松懈,竭尽全力,否则就会遭遇失业的厄运.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赖的是物质利益原则,使社会成员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感受强大的压力和生存的危机;同时,又享有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和自由,其结果就是个体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显然,这种动力机制是以人的生存危机为筹码的,因而是近乎残酷的,但就其对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又是十分有效的.资产阶级之所以像马克思所说的能创造巨大的生产力,历经风险却仍不断创造着繁荣兴旺,至今仍保持强劲的势头,其根本的奥秘就在于存在着这样的动力机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还处在幼年时期.像人在幼儿时候一样,抵抗力弱,多病,经常发烧超过40度.有时候病重得看起来好象要快死的样子.但是幼儿有顽强的生命力,一边感冒发烧,一边茁壮成长.资本主义也是一边不断地暴发经济危机,一边顽强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正反两面都进行了论述,但是列宁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富有生命力的一面,过早地给它下达了“死亡通知书”.资本主义并不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根本上它没有“腐朽”、“垂死”,“腐朽”、“垂死”只是表面现象.
怎样来评价一种生产方式呢?主要是两条,即生产力是否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在提高?如果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说明现在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应该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了.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以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老百姓不起来造现制度的反才怪呢?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贫富差距又不是太悬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里所说的不到一百年,是指当时尚未结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宣言》发表后到1940年是第二个不到一百年,这是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这第二个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也是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这样的发展,怎么能说,资本主义是“腐朽”、“垂死”的呢?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一种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从16世纪至今,已历经了500年的风雨,它将走向何处?是走向灭亡,还是会越来越兴旺,直至变成人类社会惟一的制度?这是一个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中,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虽然是比封建社会更具进步性的社会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仍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因而它仍是不合理的.它必将走向灭亡,被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直到今天,资本主义制度仍然生存着、发展着.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它的历史走向和趋势呢?
马克思、列宁已经对资本主义从社会现象、制度特征、基本矛盾的角度作了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今天,面对资本主义仍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我们还应该采取一种新的视角,从社会运行机制的层面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纵览历史,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而这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
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生产劳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与此同时,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会停滞,甚至倒退;而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就失去了有序正常的状况,就会陷于混乱和动荡,社会也会倒退,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或说一个社会能否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合谐地、有效地、稳定地发挥其作用.
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之一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集中在发展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
效率和公平,是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的一个难题,是各国都致力于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而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孰优孰劣,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化变迁,追根溯源,都可以从运行机制的比较中找出内在的历史逻辑.
资本主义在它诞生的百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所有社会形态生产力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评价.但是,为什么资本主义能创造出远远超过封建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资本主义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发生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却能转危为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至今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呢?可以从它特殊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动力机制上来寻找.
马克思曾为资本勾勒了一幅活灵活现、人木三分的画像.他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小,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说的是资本的贪婪本性,实际上揭示了:追求自身物质利益,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家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为了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获得,资本家无非采取两种方式: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创造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采用绝对剩余价值是普遍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已成了主要方式,为了取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这一切,都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没有任何慈悲可言.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应付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一个企业自动地、持续不断地提高效率;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在这种严格管理的控制乃至于强制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益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产业后备军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自动调节着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分配,保持着企业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稳定,但另一方面却给生产者和管理者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敢松懈,竭尽全力,否则就会遭遇失业的厄运.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赖的是物质利益原则,使社会成员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感受强大的压力和生存的危机;同时,又享有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和自由,其结果就是个体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显然,这种动力机制是以人的生存危机为筹码的,因而是近乎残酷的,但就其对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又是十分有效的.资产阶级之所以像马克思所说的能创造巨大的生产力,历经风险却仍不断创造着繁荣兴旺,至今仍保持强劲的势头,其根本的奥秘就在于存在着这样的动力机制.
看了 对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关于防腐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防腐剂依据的原理是把食品中的细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B. 2020-05-13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A.不论政界还是军界,对于贪腐现象,必须露头就打,不能养虎遗 2020-07-03 …
十七世纪,雷迪(FrancescoRedi)对腐肉生蛆的古老看法发生了疑问,他提出了假设,进行了实 2020-07-06 …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 2020-08-01 …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反腐倡廉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须警钟长鸣”。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①有利 2020-11-08 …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2020-11-27 …
下列对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现象实验结论及方程式A苏州的古建筑在20世纪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 2020-12-23 …
中国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意志和决心是一贯的.对于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我们实行的是“零容忍”.我们要全面 2020-12-29 …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 2020-12-29 …
2012年网络反腐迅速发展。网民对腐败事件的强烈关注,不再满足于曝光事件的表面现象,而在于深挖事件背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