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名词解释①字组②天下第三行书③冯承素④《淳化阁帖》⑤李思训碑⑥千金帖7墨迹8简牍
题目详情
名词解释①字组②天下第三行书③冯承素④《淳化阁帖》⑤李思训碑⑥千金帖7墨迹8简牍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2、天下第三行书
即苏轼所写的《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天下第三行书
“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意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3、冯承素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今属西安市)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4、《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先秦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
5、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行书.额题篆书“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4行12字.为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铭文内容记述李思训生平事迹.《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上半部字迹较清晰.现存陕西蒲城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 《李思训碑》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立.行楷书30行,行70字.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用笔清劲,自然,瘦劲异常,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顾盼有神,犹是盛唐风范.此碑规模极大,遒劲而妍丽,为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
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明王世贞评述“李北海(书)翩翩自肆,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如蒋子文佻达好洒丹青,竟为神也.”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外此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令狐夫人墓志》,使转顿挫,毫芒皆见,可为学行书石本佳碑,以笔法有入处也.” 梁启超谓:“北海碑版照四裔,云麾(《李思训碑》)尤极龙跳虎卧之姿.”
6、千金帖
千金帖有两个:一个是初唐僧人怀仁672年集摹王羲之行书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个是中唐僧人怀素799年书写的《小草千字文》.
7、墨迹
“墨迹”原指字画的真迹
8、简牍
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即苏轼所写的《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天下第三行书
“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意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3、冯承素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今属西安市)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4、《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先秦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
5、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行书.额题篆书“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4行12字.为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铭文内容记述李思训生平事迹.《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上半部字迹较清晰.现存陕西蒲城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 《李思训碑》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立.行楷书30行,行70字.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用笔清劲,自然,瘦劲异常,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顾盼有神,犹是盛唐风范.此碑规模极大,遒劲而妍丽,为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
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明王世贞评述“李北海(书)翩翩自肆,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如蒋子文佻达好洒丹青,竟为神也.”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外此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令狐夫人墓志》,使转顿挫,毫芒皆见,可为学行书石本佳碑,以笔法有入处也.” 梁启超谓:“北海碑版照四裔,云麾(《李思训碑》)尤极龙跳虎卧之姿.”
6、千金帖
千金帖有两个:一个是初唐僧人怀仁672年集摹王羲之行书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个是中唐僧人怀素799年书写的《小草千字文》.
7、墨迹
“墨迹”原指字画的真迹
8、简牍
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看了 名词解释①字组②天下第三行书...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已知特解如何通解比如7X+4Y=100求正整数解已经知道了特解是X=8Y=11推出X=8+4TY= 2020-05-14 …
阅读下列解答过程,求Y的平方+4y+8的最小值。解:Y的平方+4y+8=y的平方+4y+4+4=( 2020-05-14 …
当正实数x,y满足等式x+y+8=xy时∴x+y+8≤(x+y)²/4∴(x+y-8)·(x+y+ 2020-05-20 …
帮我解解五年级的这两题方程!x-0.33x=16解:==一直做!2.0.8÷2=10解==谢谢各位 2020-06-06 …
解答一下碑文意思皇清显考解公讳中道二位之墓妣杨氏龙飞乾隆七年岁次壬戊六月谷旦立 2020-06-21 …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郑历:历法径:直径B携:雕刻石碣:石碑C窍:孔穴瞑目:闭上眼睛D序齿:按年龄 2020-06-29 …
在今天菲律宾的马克坦岛上立有一座纪念碑,其正面刻有如下碑文:“时维公元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 2020-07-05 …
谁能教我算一下10的8次方或者10的10次方这种题!详细解释一下!谢谢比如987✖10的谁能教我算 2020-07-09 …
几道数学题,把原题抄下并解答,如:7元8角(7.8)元1.用两位小数表示每本书的价格(书先别管了, 2020-07-30 …
“历史丰碑解读”以“人民英雄的历史,血与火铸就的丰碑”为主题,阅读课文中摘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查 2020-12-14 …